沉默老师伴你读《唐诗选》之一百五十六:《春怨》金昌绪

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作者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大中以前在世。),生平不详,大约为余杭(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

现今仅存诗《春怨》一首,却是好诗,广为流传。

诗解

⑴春怨:一题“伊州歌”。

⑵打起:打得飞走。

⑶莫教:不让。

⑷妾:女子的自称。

⑸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

译文

我敲打树枝把莺儿赶走,

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

以免鸣声惊到我的好梦,

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


诗韵

这是首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

首句写“打起黄莺儿”,次句写“打”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

可以想见: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红颜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

这就是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

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

这首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以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

由于边事频繁,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

唐代有不少诗人曾写过这个题材,如高适的《燕歌行》、令孤楚的《闺人赠远》,都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读来余音满口,韵味无穷。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