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上,曾涌现出很多“影帝级”的帝王,而段位最高,最坚忍励志的当数唐朝的第16位皇帝——唐宣宗李忱。
在唐朝的22个皇帝中,可以说唐宣宗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他半生痴傻,半生为帝。
他装疯卖傻历经36年跌宕起伏,终换来本已衰落的晚唐光辉,呈现出“中兴”小康局面,开创了“大中之治”,他本人也被称为“小唐太宗”。
宫女之子,装疯卖傻躲宫廷迫害
李忱原名叫李怡,是唐宪宗的亲儿子,也被封为光王,更是敬宗、文宗、武宗三朝的皇叔。一个亲王,为何前半生就被当作智障儿了呢?按理来说,皇帝的儿子难道不更应该胆识过人吗?
这还得从李忱的出身说起,李忱的生母为郑氏,原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举兵造反但最后谋反失败,落得被腰斩的结局。郑氏被迫遣入宫中,成为郭贵妃的侍女。
然而郑氏侍奉郭贵妃没几年,唐宪宗就看中了郑氏,并临幸了她。不久,郑氏生下了皇子李怡。曾经在身边的丫鬟突然变成了皇帝的爱妃,还诞有子嗣。郭贵妃难免产生嫉妒之心,也因为这个,时常利用权势去欺凌郑氏母子。
而李怡自幼就只能在郭贵妃及其子女的欺凌敌视中长大,无法得到像其他皇子那样的荣宠。缺乏安全感的李怡逐渐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常常不发一言。宫里宫外的人不了解实情,就以为李怡是一个傻子,但其实李怡非但不傻,反而聪明绝顶。
唐宪宗晚年常服用长生药,药物的副作用使唐宪宗的性情变得暴躁易怒,常常诛杀左右宦官,使得宫中人人自危。内常侍陈弘志等人求自保,将唐宪宗弑杀了。时值元和十五年正月,宪宗遇弑后,太子李恒即位,被称为唐穆宗。其生母郭贵妃晋升为太后,升为太后的郭贵妃行为比之前更为嚣张,频频插手政事,干涉后宫事务。
而穆宗驾崩后,他的三个儿子李湛(敬宗)、李昂(文宗)、李炎(武宗)相继即位。从穆宗即位到武宗驾崩,郭氏长达26年都在太后的位子上幕后操纵朝政,期间出于防范、嫉妒心理,屡次给郑氏母子穿“小鞋”。穆宗父子四人也对李怡怀着很深的敌意。
由于这些原因,李怡的母亲一直教他低调做人。李怡小时候,常常梦见自己乘龙上天,且将此事告诉了母亲郑氏,郑氏跟他说:“这个梦你不要乱说,以免招来横祸”。
秉承着母亲的意思,李怡从小就一直沉默寡言,后来甚至装哑巴,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以一副痴呆、愚笨的形象示人。这些行为对当时的李怡来说,确实为明智之举,早期时为他避免了许多额外祸端。
因“痴傻”被戏弄取乐,却仍屡次被害
后来无论什么场合,光王李怡都是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对象,不仅兄弟姐妹笑话他,就连晚辈们也拿他逗乐。文宗在位时多次举行宴会,席间众人欢声笑语,唯独李怡闷声不响。
文宗就拿他取乐,说:“谁能让光叔(李怡为光王)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所有人一哄而上,对他百般戏弄,但李怡始终无动于衷,像根木头一样,,甚至嘴角也不动一下。看着李怡呆头呆脑的样子,大家更加开心,文宗笑得合不拢嘴。
诸王见到文宗皇帝如此,也纷纷跟着起哄,尤其是武宗李炎最来劲,对李怡最没有礼貌。但无论遭到什么样的戏谑或羞辱,李怡都不发怒,脸上只有麻木痴呆的表情。
但当时李炎(后来的武宗)却止住了笑,他觉得一个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不被外物所动,要不是愚蠢至极,就是深不可测。武宗李炎觉得李怡很可能是后者,一股不寒而栗的感觉直透后脊梁。
所以,即便李炎登基之后,对李怡的怀疑是始终没有消退,他觉得李怡如此深不可测,迟早是个祸害。
于是,种种“意外事故”就开始频繁降临在李怡身上。
和皇帝玩马球时突然从马上坠落;在宫中走路时忽然被绊倒从台阶滚了下去;与诸亲王随同天子出游聚宴畅饮回宫时,没人注意到李怡再一次从马背上“意外”跌落,昏倒在雪地里。这一次,唐武宗料定李怡必死无疑,但是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天一早,人们就在十六宅看见了走路一瘸一拐,脸上青一块紫一块,活生生的光王。
尽管经历这么多次“意外事故”,但李怡就是数次死里逃生,一次次躲过杀身之祸。能够做到这样,除了说李怡自身有强大的化险为夷的能力,似乎也没有其他的解释更为合理了。这也看出李怡的心思十分缜密,也许是提前做好了所有能够应对险境的准备,才能如此顺利逃脱被害。
唐武宗最后横下了心,不再去挖空心思制造“意外”了,他决定用直接的方法永久铲除这个潜在的祸患,一了百了。
一天,四名宦官把李怡绑架拉进了一条巷子,几天后,又把他捆起来扔进了宫厕,内侍宦官仇公武就对武宗说,“他没那么容易死,不如一刀杀了他吧”,武宗点头。
而垂死的李怡却被赶到宫厕的仇公武偷偷地从粪坑里捞了出来,然后用粪土覆盖在他的身上,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李怡运出了宫。宦官为了日后能有个砝码在身上,私自将李怡救了。
劫后余生的光王,从此逃离长安,在民间漂泊。相传都说光王隐姓埋名,奔波四处,逃到了浙江盐官的安国寺落发为僧,法名琼俊。
二百多年后,北宋大文豪苏轼途经此处,追忆唐宣宗李忱的这段传奇人生,特地留下了一首诗:“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
李忱被视傀儡,一朝登基开始爆发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唐武宗李炎病危,此时他的儿子都尚为年幼,王朝没有储君,整个朝野人心惶惶。
就在这一关头时刻,已被遗忘的李怡忽然在宦官仇公武、马元贽等人的簇拥下,回到了长安。
这不就是那个被大家都视为傻子的人吗?
《新唐书》记载:“宫中或以为不慧”,《资治通鉴》记载:“宫中皆以为不慧”。“不慧”是客气话,其实就是呆傻、智障,至少也是弱智。
然而其实正是给大家“弱智”的这种印象,帮了李怡大忙。因为宦官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傀儡,一个可以任他们摆布的木偶和应声虫。那么被宦官救出来的“弱智”的光王,成了新储君的不贰人选。为了能够掌控皇位,幕后操纵朝政,宦官们将李怡带回了长安,并为他能够登上皇位做了谋划。
这年暮春,光王李怡在宦官马元贽等人的策划下,被立为“皇太叔”,还更名为“李忱”。“皇叔”的称呼中多了一个“太”字,就是储君的意味,昔日的“傻子”,竟然不久就要位九五至尊,承帝王之统了。
李炎驾崩后,李忱顺利登基,被称为“唐宣宗”。即位后的李忱骤然爆发出了亘古未有的气势、伶俐和胆识,他神色威严,目光从容,言谈举止沉着有力,看上去和从前判若两人。宦官们想要操控这个傀儡皇帝时,才发现事情和他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登基后的李忱一改往日的模样,励精图治,改变了朝堂构架,罢免庸官,选拔人才,做出了许多亮眼的成绩。
不仅一举将祸害国家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铲除,还极大削弱了猖狂专横的藩镇权势和宦官权势,并且还将沦陷于吐蕃人手里近百年的河湟失地光复。这让那些密谋已久的奸臣以及党羽瞬间傻眼了,李忱装傻三十余载,原来早已把朝堂之中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李忱在位十三年间,国势蒸蒸日上,国民日渐富裕,开创了“大中之治”。后代史家对其评价极高,史家将大中之治比作汉朝的文景之治,将唐宣宗比作和唐太宗、汉文帝一样的明君。唐宣宗被后人誉为“小太宗”,堪称晚唐头号明君。
可惜帝王贪长生,李忱最后因丹药吃多了重金属中毒而死,在位仅13年。
总结:
李忱即位后处理天下事物,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他在大中年间所采取的政治举措,直到唐亡,仍然被人称颂。
欧阳修曾对李忱做出这样的评价:“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隐忍了大半生的李忱,从装傻、积蓄力量再到凭借着常人莫及和难以想象的忍耐和韬略,一步步登上皇位,并且开创“大中之治”,这样的传奇人生无法不令后人为之惊叹。
他少时装疯卖傻,突然当上了皇帝,突然又秒回正常,以至后来成了千古名帝,这肯定不仅仅是靠耍个小聪明能够实现的。
李忱这种默默隐忍,厚积薄发的精神放在现如今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当今很多人也正是靠着多年蛰伏锤炼换来了许多杰出的成就,比如黄渤。他从曾经默默无闻的小角色成长为今天的一线巨星,期间经历了不少心酸冷暖。而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潜心蛰伏,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