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除了旅行,游山玩水,访古探幽,我喜欢赶街。
在云南,赶街不是城里逛街,是逛乡街子。
乡街子没城市气派,没有高楼大厦,有些地方的街道还古色古香,保留明清建筑,青瓦砖墙或土基墙。
在大理,丽江,房屋有天井,通风透气,雨天聚水,房屋格式“四合一照壁”,房屋石脚下还围清汪汪的流水。
古人讲究风水,水主财,天井聚水,等于聚财,水绕院落,住家财旺,据说,这样的屋子住着,安适,旺家。
昨天去小板桥赶街,古色古香房屋不多了,我不是本地人,知道不多,前十年赶过,那时古色古香房屋还多。
现在的房屋,多是各式各样砖房,不但没有天井,大多砖房还加高,三层四层,有的屋顶还盖层简易彩钢瓦房,盖得黑洞洞,不透气通风,雨天更不聚水。
小板桥起源于清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当时昆明城及近郊渐渐繁荣,通向昆明东南要道上的县城、村镇较多,村民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资也无处购买,靠人背马驮到昆明城内和外地街子交易费时又艰难。
小板桥乡绅李天秀、李文林等13人上书昆明知县,“稟请以小板桥设立巳亥街场”,县太爷顺遂民意,立即允准己。此后,小板桥集贸市场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昆明郊区较大的一个综合产品贸易集市。
街子原先逢蛇(已)逢猪(亥)天赶,可能建国后渐渐改为周日,星期天赶街。星期天赶街,一为方便建国后工厂,学校,机关星期天休息制;二者为错开附近周六关街,周三(一说逢龙那天)龙街,周一周四的大板桥街。
小板桥赶街,原先两条主街,原先公路车流少,沿老昆洛公路公路(昆明老昆洛公路的修建分为多个阶段,其中昆明至玉溪大梨园段,长112公里,于1940年建成。)早先是“弹石路”,据说西南联大很多教授租住呈贡龙街,或乘公交或步出,都要经过小板桥。
另一条街,也是主街,老昆洛路左则街道。小板桥赶街,多卖农特产品,有卖菜卖肉的,大板桥山地白菜,小板桥边的小菜,官渡猪肉,呈贡的藕,滇池的鱼虾;有卖水果的,呈贡的宝珠梨,大板桥山里的花红,桃子,李子;有卖农具的,通海的锄头,镰刀,砍刀,铁器;有卖药品的,外省的老鼠药,老缅的缅药;有卖吃食的,嵩明羊肉,官渡米线,凉粉;有卖服装的,各种江浙粤闽衣服,鞋帽应有尽有;有卖猫卖狗的,有拨牙镶牙的;有卖二手货的,各种家电,旧家具,手表,扳手电钻,应有尽有。
小板桥还有是全省最大二手设备市场,废铁市场,各种型号机床,电焊机,粗细钢筋,大小铁板,长短铁捧应有尽有;小板桥有各种机加工,小作坊,数控机床,激光线切割,铁匠铺,产业链齐全,只要合法,各种非标件,各种器械,没有做不了,价钱到位,没有买不到。
我和老婆赶小板桥,不买衣物,没网购的时候,一般在明通老螺丝湾商城转转,玉带河鞋城转转,那里衣物鞋帽,价格适中,美观大方,实惠实在。
我到小板桥也不买农具,老婆偶尔买点仔种。我们赶街,就为看看热闹,感受一下人气,逛到饿了,街边买碗米线,我一般吃羊肉米线,老婆爱吃肠旺米线,所以各找一个摊,各吃各的。
路边摊不贵,说讲究谈不上讲究,但干净卫生,便宜实惠;小板桥多是这样路边摊,讲究饭馆反而无人问津,反而开不走,慢慢也就消失。
坐在路边摊,头顶简易棚子,四周无壁,吃着米线看街景,看街上人流,偶有一两个佝偻老倌老奶,天真好奇的娃娃,粗犷汉子,漂亮姑娘,时兴婆娘,你不小心看他们,他们赶街,也看到你,所以吃相要雅,不要狼吞虎咽,得慢悠悠一筷一筷吃,但也不能太慢,否则太娘们,不像男人。
小板桥的吃食,不算便宜,现在哪样生意都难,在城里很多美食街,景区外快餐店,一碗米线,面条10元,碗大如盆,色香味齐全,米线面条不限量,超级划算,假如不想吃面食,快餐更划算,12元两荤两素随便挑选,汤随便舀,若会过日子,不想吃荤,三素随便挑,汤随便舀,6元管饱。
所以很多中老年人,会过日子年轻人,外出游玩,中午都喜欢吃米线面条,喜欢吃快餐。
当然,有钱人,或者时尚年轻人,会去城市商圈,坐十多层电梯,预约排队,吃品牌美食,但人均没50至100下不来。
那里地板,墙壁,天花板光鲜,服务员小姐,小哥年轻,貌美帅气,秀色可餐,气氛环境皆好,就是太贵,一般人不敢频频光顾。
我喜欢赶街,赶乡街子,普通人,接地气,人间烟火,热闹凑了,人也看了,肚子也没饿着,最主要,月底,不至于“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