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很优美,同时也满是套路。中国人日常话语里的门道,有时候中国人自已都搞不懂。
有人总结:中国式说话艺术里的一大特色,即所想非所说,所说非所得,所得非所想。通俗点说,就是言不由衷,或者心口不一。
把好好的话说的山路十八弯,一根筋的人根本听不懂,像在听天书。
有个段子是这样的:有个老外来中国的公司面试,面试官开口就让他“意思意思”。老外闭口不答,面试官又说“这你就不够意思了。”老外一脸懵比。面试官气笑了,“你这人真有意思。”老外崩溃,还是不懂。面试官无奈:“其实没什么意思,回去等消息。”想当然老外等不到消息。
这样的“言外之意”不是长久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谁能听得懂?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领导开会时说的“我简单讲几句”那绝对能凑一篇论文。
女朋友说的“我不要礼物”那绝对是你得大出血。
朋友嘴里的“有空联系”、“下次请你吃饭”,那绝对只是客气。
当父母说“不是我说你”那绝对是准备对你狂轰乱炸的开始。
……
我们总以为自已已经摸清了此间套路,哪知套路连套路,一不小心就翻船。
套路不可怕,只要情意真。
套路有些时候是善意的谎言,当世界已经这么残酷,保留一些套路,反而能够缓和紧张关系。
然而,有那么一些人,一边说着我是为你好,一边虚情假意地套路你,这就可怕又可恨了。这些人一股脑地把你贬低的一无是处,肆意指责你,甚至诋毁你。你还不能生气,不能反驳,得全盘接受,不然就是小鸡肚肠。你说憋不憋屈?
什么是高效的沟通呢?
在我看来,真诚、愉快、安全、正向的沟通才是高效沟通。
以我心换你心。真诚交流是沟通的第一要素。当有人真心与你交流你能感受得到,也就不会纠结于对方的语言形式。
培养幽默感。愉悦的对话体验是顺畅高效交流的前提,这就需要我们适度培养幽默感,平时也可以注重积累笑话或段子。
创建安全的氛围。安全氛围能够提高对话成功率,一旦对话氛围出现偏离要学会调整、修复。
传达正向信息。放学后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会影响他们一生。聪明的父母在孩子放学后会正向提问:你今天有没有帮助他人?你今天犯了什么错,从中学到什么?今天什么事让你开心或幸福的事?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今天有没有提问题?
有些家长会传递给孩子负面信息,少数家长甚至会像侦探一样,询问老师是否打人。
问什么话其实反映了大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观,会把孩子向正面或反面的方向引导。
高效沟通应该是传递正面信息,让人有说话欲望的沟通,而非让人不想继续聊。不要让自已成为话题终结者,而是话题引导者。
今天你好好聊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