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学科教研的代名词。上过公开课的老师几乎都有先抑后扬,劫后余生的快感。且不说开课前的各种准备足够考量一位老师的职业精神,以及授课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仅是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冲突让你的应变能力与教学智慧足以受到挑战。其次是听课老师或温和,或娇柔,或犀利,或挑剔的眼神发出不同的亮光直射你的胸膛让你不得不如履薄冰,小心谨慎。生怕先前的彩排在直播现场一败涂地。就这些,能不让开课老师产生上课之后的劫后余生的轻松与快感吗?但能够在公开课上展示自己的老师都值得向其致敬!
没有一堂课是完美无缺的,因为预设与生成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但有些缺憾是我们应该想到的,倘若再细心一点是可以避免的。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教师首当其冲有必要去研究自己所任教的《新课程标准》。搞清楚你所任教的学科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以及年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这是主要抓手。否则无论你是怎样一位学富五车,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人你可能没有办法很好地开展学科教学。
先说说我对语文学科一点粗浅的认识吧。 关于语文学科的定义,有很多专家、特级教师与各路名师都有其不同的理解和定位。但始终离不开工具性和人文性。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基础,看似很宽泛,很笼统、很高大上。其实它也很朴素,听、说、读、写,这是常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可别小瞧这简简单单地四个字,这四个字很厚重,它们是语文教学的底线和底色。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正因为我们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其深远的意义,所以在教学的路上本末倒置,与初衷背道而驰,甚至越走越远。
要把一堂公开课上好,上出水平我认为磨课是必不可少的。每一次试教面对不同的班级文化孕育的孩子你一定会产生新的灵感与思路。一定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与困惑,一旦遇到就会激发我们去思考解决的路径与办法。便于我们二次备课,甚至三次、四次备课。如果没有敢于直面公开课的挑战的勇气与决心,我们的公开课无法得到从量变到质的改变!成长始终是遥不可及的梦!
第二:是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必说倒背如流,至少大致内容了然于胸吧。这好比你要做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一样,你对自己所用的食材一定要搞清楚它的属性,否则容易避重就轻陷入瓶颈。那么我们就要扪心自问,我对教材有几分把握,我是否尝试过去解读文本?我对文本还有哪些知识盲点,哪怕是字的读音,书写,字词的理解都不容忽视。否则可以判定你没有负起最基本的教学责任。
第三:你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定位一定要清楚,目标一定要清晰明了。你自己都不明就里、稀里糊涂孩子更是不知所以。有了精准的重难点定位,那么你就可以放开手脚思考,如何着手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围绕重难点展开教学,那么课堂就会生动,就会有效。孩子的思想就会走得很远很远。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的今天此刻的教学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未来铺路。你的教学思想有多远,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
第四,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我个人认为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基于本堂课的重难点而设置。主问题一定要花心思精心设计好。这好比一根丝线把满地的珍珠串起来成了一根漂亮精致的珍珠项链。主问题设置所要考虑其难度程度,还要考虑放在哪个时段提出来比较合适。当问题提出来了,得有一定的耐心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我们很容易在课堂上焦躁。问题提出来巴不得孩子马上就能反应过来,一旦回答不出来就会立马帮孩子回答了,形成一种自问自答的局面。既然问题提出来了,就得把问题解决到底,不弄清楚不罢休。这就是培养孩子钻研精神的一种有利途径。很多人以为是公开课,孩子问题回答不出来就会冷场,认为这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孩子被问题难住了往往说明,你的问题设置有一定的含金量,是有水平的。一眼见底的问题能让孩子去深入思考吗,毫无挑战性的问题即使孩子很漂亮地解决,那么他们得到了真正的成长吗?
第五:关于我们的教学评价。我们似乎一直迷信好孩子是夸出来。其实未必,课堂评价倘若言过其实,一定会适得其反。长期以往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变得麻木,茫然。但似乎这么些年,上一堂公开课不对孩子狠狠地夸几句就感觉少了什么。当然不是说不能夸孩子。夸,也要真诚,合乎实情。夸出层次,夸出水平。夸得恰如其分。否则不夸也未必不可。
其次是考虑学情。我个人认为学情的把控这大有学问,大有文章可做。这包括你对任教班级文化氛围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长相基于班级文化的滋养。每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带有班级文化的气息和影子。从一群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班级文化的内涵。对班级孩子的个性了解很有必要,包括兴趣爱好、语言表达,阅读兴趣倾向与阅读层次、知识面的广博与否。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恶性连锁反应。
最最关键的是,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一定要带着孩子扎根文字,在文字面前抬起高贵的头颅,好好读课文。读出语言的节奏感,读出语言的质感。读出课文所蕴含的感情,读出课文的思想,读出课文的生命。带着孩子贴着情感和语言的天空飞翔才是好的课堂。
为了孩子,让我们一起共勉吧:
语文教育的每一块疆域都不容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