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翻到了汪曾祺老先生的“谈吃”小品文,很是佩服他走南闯北,吃了那么多的美食,而且对美食的文化的精通如此博广,我没有如他走了那么多的地方,一辈子呆在家乡这个渔村小镇,幸好家乡也有几样美食,足以让一些吃货们千里迢迢来光顾。
今天晚饭,我就借光大快朵颐了一回。我刚到餐厅,同事就很热情地邀我吃粥,是我们这里特色的海鲜粥。他带来了整整一高压锅,一打开盖子,就闻到了浓浓的鲜味,再伸头一瞧,真是丰富:红白条纹的螃蟹,粉红的虾,淡灰的鱼面,嫩白的墨鱼,粽灰的鳗鲞配着排骨、菜头,加点绿丝芹菜,真是色香味俱全。不一会儿,就引来了许多食客,大家各自盛一小碗,享受这难得的美食,也在讨论这美味海鲜粥的做法。原来,这粥还拼凑了好多家的食材,目的当然是为了最鲜。
我们这里的人最讲究鲜味了,记得我小时候,鱼一定要吃刚从船上拿来的,而且仅吃第一餐,再加热的鱼就不吃了。海鲜稍稍存放几天,我就能吃得出来,母亲总说我是“皮勺嘴”(这是我们这里的方言,意思是嘴很刁)。
在与同事边吃聊的过程中,也了解到这海鲜粥的做的程序之烦。首先不能直接放米,得把米先烧成饭。其次,在做汤的过程中,得根据具体食材的需求先后放下去,如墨鱼,烧的时间太长就不脆了;芹菜要等开锅要吃时,放下去焖一下就可以了,这样既保证颜色的翠绿,又能让香气弥漫。再次,有些食材要另外先过一遍,如排骨要先炖好,鳗鲞要先在油里炸一下等等。最后,这粥不马上吃的话,还得把汤给滤出来。他过来时就这样,不然的话,时间一长,粥就容易糊或者干了,原汁原味的海鲜粥要两分米三分料五分汤,这样的口感才是最好的,而且不用配菜,然后一连喝好几碗的。
这样的海鲜粥还是小时候的记忆,长大后上学工作基本上是吃食堂的饭,嫁人后因为丈夫婆婆都不习惯吃得太鲜,再加上我这个渔家女并没有学会这样精致美食的做法,很多家乡的美食也仅限于道听途说、耳濡目染的纸上谈兵,所以我也基本上吃不到这样的海鲜粥了。
正因为此,所以母亲每每总惦记着我,常常做些小镇的特色美食来给我打牙祭。昨晚,老公到我娘家看生病的奶奶,正好我妈晚饭时做了泡鱼,我们这里称为“鳗鱼ji”,还剩着些已经伴好味道的鳗鱼肉,正好老公过去了,母亲就将这些鳗鱼肉做成泡虾让老公给我带了来。母亲弄起来好似很简单,其实工序也是挺复杂的。
首先切鳗鱼肉是很讲究的,鳗鱼刺大而多,要按照纹路斜披过去,成长菱形,这样每块鳗鱼的刺是整齐地竖着,在吃泡鱼时就可以吃一口,拔掉刺,再吃一口,不会被刺卡住。这道工序太难,所以每每买了鳗鱼,总是提着回娘家让我爸帮我处理好。其次得把鳗鱼调味,放盐、酒,还得放一点点的辣椒酱,可以去腥,浸泡十几分钟。再次,调好面粉糊,在调面粉糊时可以用啤酒,这样炸起来就更松脆可口。最后就是将每一块鳗鱼肉裹好粉糊放在油里炸,等到了金黄色,就可以了。
渔村的男人们长年在海上,妇女们就研究这些吃食,她们不怕程序的烦琐,各种食材在她们的手里总能变成好吃又好看的美食。
记得看过陈大咖的《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里面有句话印象特别深刻:
人生在世,无非“吃喝”二字,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不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我留恋家乡的美食,留恋这小镇的人间烟火,因此这辈子就赖在这个渔村小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