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黄生借书说

清·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原文】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今译】

青年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给他,同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你没有听说过那些藏书家吗?《七略》和《四库》是皇帝的书籍,天子的藏书,可是皇帝中读书的人有几个?搬运起来累得老牛流汗,放在家里把屋子塞的满满的,富贵人家的书籍,可是富贵的人认真读书的有几个?另外那些作祖父、父亲的积藏,被做儿子孙子的丢弃掉的,更不用说了。

不光书籍是这样,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好不容易向别人借了来,一定担心人家逼着讨回,就提心吊胆地摸弄玩赏个不停,自个儿说:‘今天它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它就要给拿走了,我没法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了,一定包扎好搁置起来,心想‘姑且等到将来再看它吧。’。

“我年轻时爱好书籍,家里穷,很难得到。有个姓张的有很多藏书,收藏的书籍很丰富。我向他借,他却不肯借给我,我回到家里在睡梦中也出现过向他借书的情形。那时我渴求书籍的迫切就是如此。所以凡看过的书籍总是牢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薪俸花掉书籍就买来了,屋里到处都不断地堆放满了,银白的蠹虫和灰色的蛛网,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时候才慨叹借书看的人多么用心专一,年轻时的光阴是多么可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青年穷得像我当初一样,他借书也像我当年;只是我把书同别人共用,跟张家那样小气,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不相同。那么,我早年不幸运遇到了姓张的,借而不得;而这姓黄的青年今日幸运遇到了我么?借而可得,懂得有幸和不幸,则读起书来一定专心,还起书来一定很快。写出这篇文字,让它同书一起交给黄生。

【赏析】

本片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 1716~1798)号随园主人,清代著名诗人,钱塘(今杭州)人,曾任江宁(今江苏南京)等县令。后隐居南京小仓山的随氏废园。

《黄生借书说》,“说”体,是古代的一种文章体裁,在唐宋以后多属一种具有说明性与解说性的理论文章,可以在记叙的基础上发挥议论,较之严谨的“论”又有其灵活的特点,往往类乎杂感,又可称为杂说。

本文就青年黄允修借书这一生活小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见解,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勉励借书者发愤用功,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借书与读书的密切关系,语重心长,使人读后即产生共鸣,感到信服。

文章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开头即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见解,出人意表,引人深思,然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渐展开阐述。作者共用了三个事实做论据。这三个论据各具特点。第一个论据,作者是从反面提出的。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因为极多藏书,藏书丰富,绝无借书之虑,却没有几个认真读书的人这个事实,至于那些废弃书籍的纨绔子弟,更是不值一提。

第二段,作者以“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为过渡句,又提出了第二个论据。用设问和反问的形式,初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深入剖析这种现象的原因,用类比推理,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持的不同心态,某人有一物,若是“强借”,好不容易借来的,因为“虑人逼取”,就会在不安中展玩不止,常常是“惴惴焉摩玩不已”的动力。可是此物一旦已属自己,反倒会束之高阁,不再问津。

第三段,作者提出第三个论据是作者自身的经历。幼时贫困,为借书而梦绕魂牵,一旦书已借到,就赶快研究、牢记。可是及至任官“书来”,反倒不怎么读了,以至于“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书虫子、灰尘、蜘蛛网,经常遮住书画)。再进一步用自己年轻时借书难而读书之专和做官后得书易而读书之懒。作者用个人的亲身经历进行今昔对比,现身说法,从正反两方面对比,用意在于勉励后学者勤奋读书,谆谆告诫黄生要珍惜遇到“公书”的机缘,专心读书。在劝诫晚辈的字里行间,同时流露出真切的自疚之情。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 对比鲜明,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到这里为什么“书非借不能读”道理就非常清楚了。

因为“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已经说清楚了,又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给黄生的,所以最后一段也就是顺流而下、缘势而出了。最后一段,作者从几个方面拿自己和黄生做对比,最后得出结论:读书要专,归书要速。

这篇文章所要“说”的道理并不深奥,但作者却能正说、反说、侧面说,以及明说、暗说,角度多变,波澜起伏,抑扬顿挫,摇曳生姿,使人读来兴味盎然受到启发:作者说出了社会上确实存在的一种有害现象,没有,拼命追求;有了,视之若无。这种现象不仅见诸于天子、富豪,也见诸于平民百姓;不仅对待书会有这样,对待其他事物也常常如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