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整数除法的教学内容有四个:一是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二是动手操作获得平均分的结果(过程与结果都重要),三是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四是用除法来解决问题。这四个内容是彼此融合的,教学任何一块的知识都会互相牵连。不过,个人感觉最最重要的还是整数除法的两种含义。
昨天,教学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这之前,感悟平均分以及动手操作平均分物体的过程中,有部分孩子已经明白了总数,份数,每份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总是会炫耀一下乘法口诀,二四得八呀。见下图:
不过,总是会有一些孩子不明白结果是怎么来的。因此,让他们通过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数一数,最终也是能理解口诀二四得八了。这些孩子蓦然发现,原来这三个数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呀,数学好奇妙哟。
孩子是有差异的,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的孩子中,每个的孩子总的智商不会相差很大,但是,智力分布的点有时候是有很大区别的。正如,有的人喝酒半斤打底,有的人半两就晕。
换句话说,在学习这一块,有的孩子不太需要老师讲解,一听就会;而有的孩子则如同那些只能喝半两白酒的人。这些孩子必须让他充分感悟到这样一个自己发现这些数量关系间规律的过程……
当多数孩子有了感悟后,就进入到具体的技能训练环节,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比如:
先出示()×3=12,然后,亦步亦趋的训练相关的技能。
1,背3的乘法口诀,
2,背的同时,脑子里关注着12,注意不要超过了12。孩子戏言道:“坐火车不能坐过站了……”
3,得到答案。
然后,把()×3=12,变成12÷3,再来重复这样的三个步骤。重点提醒,要背除数的乘法口诀……
紧接着,要出除数不是3的除法式子,要不然的话,会存在着这样的孩子,他认为,原来一直都是背3的乘法口诀。比如,12÷6也背3的乘法口诀。(注:以前教学时出现过这个错误。)
同时为了让孩子们不出现另一种错误,我举例子如下:
8÷2=16,乘法口诀为二八十六,同学们,我做对了吗?(注:以前教学时就有这样的错误。)
孩子答曰:“错了,要背2的口诀,得到8,而不是背2乘8的口诀。这里二四得八,有二,有八,没有四,因此,商就是4。”
在教学过程中,那些先走一步的孩子又直接利用一句口诀就能快速得到答案。比如,18÷6=3,(三六十八)。而走的慢的学生则需要一步一步来,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
最怕的是,乘法口诀依然背不熟悉的,从一六得六,一直背到六九五十四,还没有找到多少与六相乘等于十八,于是,从头再来一遍。当别人都做完了整道大题了,她还在那里背着关于六的口诀,一六得六,二六十二……
面对这些,教师必须等待,因为,这是基础教育。或者换句为个人谋求私利的话来说,就是――为了任教班级的平均分。
由此想到,几天前中国在国际数学奥赛中被“团灭”的新闻启示――不能全民搞“奥数”,但也不能全民不搞“奥数”,国家要做到,让真正具有奥数实力又确实喜欢奥数的人来学习奥数。现实问题是,如何寻找到这些人?
现实中,多数的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儿女就是学习奥数的料,就算不是,也会去试一试。因此一旦开启以前的奥数热,相信又会鱼目混珠,又会火了那些培训机构,赚得个盆满钵满;但是,如果不开启,则基础教育教学确实浪费了学优生的很多的学习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学优生成了“陪读生”,而且陪的得无可赖何。最怕是,陪光了这些孩子好学的热情……
回到技能训练主题,对于求商的技能训练,一定要感知孩子从什么地方开始背口诀,怎样背口诀,背到哪里结束,商要写到哪里去。
最近,个人在练字,练字的时候,总是发现写出来的字没有笔锋,笔力不够。朋友对我说:“书法里有一种练习叫做,每一笔都要送到。”
具体来说就是,比如写撇画时,要用力贯穿到丿的最后之处,再轻轻顺势收笔。竖画时,也是如此,这样训练才能具有悬针竖的味道……
写字,我是学困生,对于那些数学学习的学困生,我们当老师的,能理解孩子学习的难度,当然也要做到笔笔送到,在每一个思维处要给他们指到,扶上马,然后牵着马,陪着他们走一程……
不过,孩子,我真心希望:老师陪你们走了一段路以后,你们能自己逐渐的飞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