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伞哪去了?”我正在冷风中蹬着自行车,听到点点这么一问,马上停下回头看她——她双手空空,不知何时把我交给她的伞丢了。我赶快调转车头,顺着刚才的路开始找。
哦,它横在马路中间,看样子被车压碾过,伞柄碎了,中间的伞骨也被压弯了。那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把黑色印花小伞,陪了我整整三年。
人总有那么几件心爱之物,它可能并不值钱;但它陪你走了很长的路,已经成为了你的一个老友。就如这把小黑伞,一年有一半的时候它都会在我的手边,为我挡过数不清的烈日风雨。
我捡起伞,把碾碎的伞柄装进兜里,非常难过。
点点不懂我的伤心,大声说:“不要拿!不要它!”我很生气地对她说:”妈妈要你拿的东西你要拿好!不想拿要跟妈妈讲!“
我知道她是不小心弄丢的。我开始责怪自己,为什么让一个两岁多的小孩子拿东西;又责怪自己不该拿伞出门。我一边生自己的气,一边使劲蹬着轮子。“不能让这件事影响太久,回家后,伞的事情就结束了。”我告诉自己。
晚餐的时候,点点将碗打翻了,饭菜撒了一地。”我不小心打翻的!“点点指着打翻的碗,那神情那语调与平常无异,我从那张小脸上只读到那么一丁点的愧疚。
这真是糟糕的一天!累就不说了,心爱的伞坏了,打算烤些饼干带去早托班分享给小朋友结果饼干也烤失败了,现在是一地的饭菜。
我瞥了一眼地板,吸了口气,扒拉了一口饭,平静地对点点说:”先把碗里的吃光,然后要把撒掉的米都捡起来。“
我没有借伞坏之题发挥,这小妮子最近学会用“不小心”这个词了,总是说“我不小心……”仿佛这三个字可以开脱一切”罪名“,为所有过失买单。是时候让她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不管她是不是不小心。
”我不要捡!妈妈捡!“她扭着身体一脸的不愿意。
”点点把碗打翻了,就要把撒掉的米捡起来。桌子上、椅子上、还有地上。捡完了才可以玩!“我一一指给她看。
”我不要捡!“
”是点点撒的,点点要捡起来。先把碗里的饭吃了。“
”我饱了,不吃了!“说着下了椅子,准备去玩。
”吃饱了的话,就把撒掉的米都捡起来。“我把碗递给她。
她低着头,想了想说:”我还要吃,没吃饱。“
”那就坐好继续吃饭!“
吃完饭后,我牵着她的手蹲下,”我们现在开始把撒的米饭都捡起来,像这样。“我捡了一粒放进碗里。
点点开始动手捡了,中途有两次站起来想逃跑,被我拉住,再次重申自己撒的要捡起来,捡完才可以玩。最后,她终于完成了这项不小的任务,整个过程大约用了二十分钟。这期间,我一直蹲在旁边陪着她,偶尔帮她捡几粒,并想办法调动她的情绪。
从丢伞,到撒米,我没有被坏情绪主导厉声厉色地凶孩子,看来学习控制情绪有进步。
说到“不小心”这个词,点点是从我这里学的。以前每次她打翻东西,或弄坏什么东西时,我都会若无其事地对一脸惊恐地她说:“点点不小心弄的,下次注意点就好!”我原本是想,她当时已经很害怕了,我不应该再给她额外施压,增加她的恐惧和不安;再者她本就还小,动作不熟练,缺乏经验,出错是再正常不过的。只是没想到,说多了她倒学会了。后来,只要自己一闯祸,她就一脸镇静地看着我,指着“灾难”现场,对我说:“点点不小心弄的!”有时候还嬉皮笑脸。
我觉得,是时候给“不小心”加个紧箍咒了。否则长此以往下去,“不小心”被滥用,她会打着这面旌旗心安理得地做一些破坏性更大的事,慢慢地变成一个做事不计后果,没有责任感的人(小朋友),于是就有了今天这一幕。
回过头来看,点点是有过好多次抗争的。第一次是明确地说”我不捡“;第二次是说自己吃饱了,以为可以逃避掉;后来发现即使假装吃饱了也还是逃避不了,与其饿着肚子还不如吃饱了再说;最后是捡大米过程中的几次逃跑未遂。但是,每一次她都没能如愿,她那个冷血固执的妈妈自始至终就是那一套车轱辘话翻来覆去地说。
在这一次博弈中,不好意思,我又胜出了(give me five)!
大多时候,解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就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你得时刻保持理性,尤其在悲伤之中,盛怒之下;不忘你的初衷,不被对方制造的各种干扰因素扰乱带偏;不怒不吼,不动声色地温和而坚定地坚持,最终悄悄地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