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20:15:02
这一年的最后一天,还有15分钟有一堂罗胖的大课等着我。
听课的,我相信除了罗胖定义的客户群2%的精英,还有我这种感觉自己认知和能力不够,总会隐约有点焦虑和痛苦的姑娘。
本来开这个践行日志,是想要萃取可以做成最小行动的计划去一个个的见证他们的执行成果,收获一连串的经验,但目前看,似乎依然不成体系,并不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通过一面白色屏幕创造自己的想要的奇迹,我承认,这有点难。感觉除了第一天写的像话,其他几天都没有找到好的表达。
谈一下今天的成就事件:
1.完成1万字语音写作,2018年244万字收官。
2.去探望了奶奶,包了一顿饺子,和家人吃的开心。
3.刷数据分析师的课并完成一个作业题。
反思:
1.语音写作这一年收获很大,但从字数上看做的还不够,2019年如果想要1000万字,需要更大程度的积累。
2.对家人的关心不足,给予的情绪价值不足。
3.刷课不够认真,非常批量。课业压力重的情况下对于学习质量的下降让自己觉得焦虑,需要静下心,一点点的学会。
读书:
1.我们的生活永远在做一个关于“何时”的决定。
2.时机其实是一门科学,它是一个多层面、跨学科的新兴研究体系,是关于人类生活状况的全新见解,并为更智慧地工作和改善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
3.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写道,只有将分、秒、时标出来,“人类才能摆脱大自然的单调循环”。
4.我们居住在一个以固定的速度和模式绕轴旋转的行星上,所以过着明暗交替的生活。
5.人们的积极情绪通常在清晨最为活跃,此时会感到活力四射、积极充实又满怀希望,这种情绪在下午直线下降,傍晚时又再次回升。
6.在星期六和星期天,人们的积极情绪水平总体较高,早上的高峰时间比平时晚两个小时左右开始,但整体形态保持不变。
7.几乎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生物钟。这些体内计时器对生物体功能的正常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统治着一系列所谓的昼夜节律,规定者每个生活的日常生活节奏。
8.对于人类而言,我们体内的那台“大本钟”就是生物学上名为“视交叉上核”(SCN)的一块米粒大小的区域,由大约20000个细胞构成,位于下丘脑。它控制着我们体温的上升和下降调节我们的荷尔蒙,帮助我们在夜间入睡,在早上醒来。SCN的日节律比地球自转周期稍长,大约是24小时11分钟。因此,我们体内的生物钟利用办公时间表、公交时间表这类社会日程和日出日落这类环境信号做细微调整,使内外节律大致同步,这个过程称为“拖带现象”。
9.人们使用社交媒体向世界展示的,经常是理想化的表面,而把不那么理想的真实情绪有意掩藏起来了。
10.记录每个小时情绪变化——“日重现法”(DRM),利用日重现法,被试者回忆前一天的情景,用表格记录他们所做的一切以及当时的感受。
利用日重现法来评估“一种经常被忽视的情绪特质:每天的节律感。”
把前一天想象成一部电影中的一连串场景和片段,每个片段长度是15分钟到两个小时。然后,要求这些女性描述每个片段中自己在做什么,并从幸福、快乐、烦恼等12个形容词中选择一个来描述自己当时的情绪。
这些女性的积极情绪从早晨开始攀升,中午到达“最佳情绪点”。然后,她们的好心情在整个下午迅速下降并保持低落,直到傍晚再次上升。
11.昼夜节律: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都显示出昼夜节律。
12.日重现法:一种根据一定的问题框架,引导应答者回忆、再现昨天的各种情感体验,并对这些体验进行评估的测量方法。
13.情绪是一种内部状态,但它们会产生外部影响。即使极力隐藏,情绪仍不可避免地会泄露出来,并决定他如何回应我们的言行。
14.在真正的高激励条件下,理性经济人在履行职责时,行为仍无法避免会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
15.开创性地进行了一些实验,证明人们在早上比晚上更能够有效地学习和记忆一些无意义的音节。
16.人的认知能力在一天中不会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