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安排去工厂做评估,和往常一样,早上和同事们下楼去坐我们项目的专车,那是一辆七人座的商务车,已经用了2年多了,车身贴上了项目那片绿叶和EU的标志,格外醒目。一上车,司机大叔就递给我一个塑料袋,嘴里说了句我听不懂的缅语,我看口袋里装了一个用报纸包的东西,我猜这是给我的礼物,但不确定。这时,同事也坐上车,我让同事帮我确认这是不是给我的礼物,大叔笑着说:是。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没有想到司机大叔会送我礼物,我赶紧用蹩脚的缅语道谢,很感谢他的心意。我小心打开包装,那是一个传统的装零食的盒子,分三格,盒盖上有好看的花纹,还蛮适合我的,我就喜欢这种民族风。坐在车上一路想着怎么用它,平时我不吃零食,把它带回中国有点麻烦。回到家,刚好看到了我的耳环,哈,正好可以用来装我的耳环,我把所有耳环找出来,一对一对摆盘,五颜六色还挺好看,这样它就变成了收纳盒和装饰品,既收纳了耳环、方便找,又方便打扫卫生,放在梳妆台又当做艺术品,真是一举三得。
这让我开始思考中缅礼物文化的不同,在国内,送礼物成了让很多人头痛的一件事,变成了人情债和负担,小到朋友生日、大到各种喜酒寿宴,都要考虑礼物的事:到底买什么好?该买多少价位的? 万一买的别人不喜欢怎么办?买的太贵了,会不会别人有负担?为了不让自己花太多时间在这个上面纠结,索性把送礼变成了送钱,省事儿。现在微信用的越来越多,以前包红包送礼也越来越少了,大家都直接微信发钱包,一秒钟完事儿,送礼的和收礼的啥感觉都没有就结束了,大家很快也忘了,这变成了一种你来我往的形式,你来我往之间只是让钱的主人不断交替,除了数字、没有其它任何的留恋和记忆。我以前不太爱送礼物,有很多顾虑或者说理由,一是懒、图省事,不知道送什么的时候就简单发个红包、请吃顿饭就好,二是担心万一买了别人不喜欢的就浪费了,还不如让他们自己买,三是担心送礼物会不会给别人带来负担,别人总想着要还礼。其实当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当我在缅甸这里感受到了不同的礼物文化时,则开始对礼物有了重新的思考和新的理解。
来这里工作,发现缅甸同事们都好喜欢送礼物、收礼物,经常送来送去,大部分都是些小礼物,价格一般都在100块以内,但都很用心,用心在于送的是对方平时用的上的、非常实用的礼物,看得出来彼此都比较了解,知道对方喜欢什么;用心还在于很多礼物是她们手工一点点做出来的,所以格外的不同,有着特殊的意义,就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针一线、在准备礼物的过程中融入了祝福和爱。我收到过的手工礼物包括:装饰品、用线勾的名片袋、头绳、带有星座牌的手链、耳机线的保护线,印有每个人名字的小玩偶;同事家人做的虾酱、茶叶沙拉的料、刻有我名字的吊牌等等,每每收到都觉得很温暖、会特别珍惜,因为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时候,同事会带上一些零食、小吃,特意选了一些我喜欢吃的,让我很意外,我平时并没有特意地提自己喜欢的食物,但我明白是平时一起吃饭时,他们观察到的,他们的用心让我特别感动。中午如果没有带饭,我会让同事帮我叫外卖,不用说他们就知道我喜欢吃什么、不吃什么,帮我点好。有时候同事外出聚餐,大家点菜的时候,他们会讨论来照顾到有忌口的同事,比如不吃猪肉、牛肉等,会尽量点大家都能吃的,当然这些我都不知道,因为他们讨论的都是缅语,我听不懂,只有等到上菜了,我才会发觉,心里暖暖的。和他们的相处,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让人觉察不到的体贴是真的体贴 ”的含义,不刻意的照顾、体贴给人带来无尽的温暖。
缅甸人的婚礼仪式很简单,主人宾客都很轻松愉快。从16年5月份到17年1月份,陆陆续续参加了三次缅甸传统婚礼,一开始完全不知道是怎样的仪式,不知道是否如国内一般,很盛大的宴会,大家都要给红包。后来问过同事才知道并非如此,家人一般会送红包,朋友同事一般送礼物,当然要送红包也可以,按这边的习俗,大部分人都送礼物,可以一个人单独送,也可以几个人凑份子送一份礼物。婚礼仪式比较严肃,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新郎新娘穿传统婚礼服,比较华丽、隆重,新娘头发要全部盘上,礼服后面拖很长的纱,看起来很高贵。宾客们穿缅甸传统隆基,各种颜色、各种设计应有尽有,看起来像是一场盛大的服装秀,非常靓丽。宾客们拍完照后围坐在不同的圆桌,中间过道铺上红地毯。传统婚礼流程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新人来自其它的地区会有一些不同,但仪式感都很强。首先传统婚礼音乐响起,童男童女走在前面,伴娘引领者一对新人走上红地毯,新人后面是双方父母。走过红地毯,所有人走上舞台,新人和父母落座,新人坐中间,双方父母坐两旁。婚礼主持人首先介绍新人双方的背景、学历、工作,然后会有类似证婚人为新人带上缅甸国花串成的项链,另一位证婚人为新人戴上戒指,送上祝福的话。接着新人互喂食物,再到舞台一旁切蛋糕,宣告仪式结束,宾客可以享用食物。宾客的食物很简单,每人一份点心:小块三明治、面包、冰淇淋,或者提供套饭:一个鸡腿和米饭,相对于国内婚礼而言这应该算不上是婚礼的宴席,只能算下午茶。新人会到每桌和宾客们打招呼、照相,最后在宴会厅门口欢送大家。整个仪式持续大概一个小时,简短、紧凑,庄重、严肃、安静。体会了几次之后,我觉得这样的安排也许更突出了婚礼的本质:亲朋好友一起见证新人的婚礼、见证彼此许下的承诺,送上深深的祝福,仅此而已,不是为了收礼金,不是为了吃豪席,不是为了表演,不是为了娱乐,主人和宾客都很轻松,主人不用为了婚礼大出血、大费周章,宾客不用考虑要送多少钱,只需一份走心的礼物。我不能理解国内有些婚礼办个几天几夜,花很多钱和时间,不仅筹备的时候累,婚礼当天更累,宴会之后还要为了礼金的事情生气,抱怨有的人送的礼金太少,小气、占便宜,一场婚礼搞得大家都不愉快,但还是有很多人坚持这样费心费力费钱的婚礼。有些婚礼为了有面子,置千金请婚礼策划公司,高档的鲍参翅肚豪宴,最后弄成了一场秀。现在调侃说婚礼邀请函是红色炸弹,礼金是月月涨、年年涨,送多少钱有讲究,如果有相识的,大家互相讨论讨论,通个气,送的礼保持一样,曾经听上海一位同事讲,送多少礼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先看两人之间的关系,再看喜宴在什么档次的酒店办,是什么档次的酒席,根据这些来决定,不得不感叹真是精明。我并不排斥婚礼,但更看重的是简单的、发自内心的、没有杂质的仪式,更看重喜悦的分享和祝福的传递,不用花那么多钱在娱乐项目上、吃喝上,这些钱可以有更好的用途,比如蜜月旅行,或为对方实现一个梦想,或存入夫妻慈善基金账户用来以后做公益等等。简单的婚礼花不了多少钱,自然不用对宾客的礼有过高的期待,只需告诉他们希望收到一份用心的、只属于彼此的礼物,希望得到他们的祝福,这样也给宾客减轻负担,皆大欢喜。
送礼最重要的不是礼物是什么,而在于赋予它的意义,传递的情意和关怀。这就是我从缅甸同事身上学到的,对礼物的新的理解。它是彼此关系的互动和加深,想着某个人,有了发心,于是传递一份情意,分享一种乐趣;它提高了我们的洞察力和感知力,去了解在乎的人,送上对方喜欢、需要的东西;它让我们感到幸福,想象一下自己收到一份礼物,先是惊喜、感恩,把它仔细、小心捧在手心里,认真观察包装,猜测里面是什么,一点点打开包装袋,虽然很想一下撕开它,但还是克制了自己,不能太着急,那种不确定的感觉更带劲,慢慢撕开一角,看到了礼物的一角,那一点提示让你开始着急了,到底是什么呢,手上的动作变快了,很快看到了庐山真面目,情不自禁的感叹:哇!小心翼翼拿出来、观察、抚摸、感谢,想想怎么用、放在哪个位置、怎么摆放好看、放在那里,远远望过去是什么感觉?时不时,当你用的时候,或者不经意间瞅上一眼,想到了送礼的那个人,淡淡的一笑,想着:这家伙不知道现在在干嘛呢?
有了这样一份全新的体验,我也开始并养成了送礼物的习惯。和同事的相处中,学会了观察、学习觉察不到的体贴,观察每个人平时喜欢什么、缺些什么。他们喜欢中国传统、有特色的东西,就从国内给他们买了中国风的发钗、熊猫书签、民族风的耳环、钱包、笔;他们喜欢吃零食和辣的东西,就给他们带些麻花、牛肉干、干果、饼干、牛扎糖、蓝莓干、火锅底料等等。去年妈妈过生日,我想送她特别的礼物,花了一些时间整理她过去一年的照片,制作了一个视频,回顾她过去一年的精彩瞬间,送上我的祝福,妈妈看了后非常感动,说这比任何礼物都好,让我坚定了每年她生日都送上特别的、自己亲手做的礼物的想法。不管去到哪里,只要看到好看的、有趣的、好吃的,我都会囤一些,带给家人和朋友一起分享。送上走心的、特别的、亲手制作的礼物,不仅把爱传递给我们爱的人,同时也让自己提高了幸福的能力。
用一首抒情诗来结束:
“你取之于我,
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当你知道我因施与你而快乐。
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
让你欠我的人情,
而是因为我想活出
对你的爱。
欣然的接受,
或许是最佳的赏赐。
我无法将二者分开。
当你施与我,
给你我的接纳。
当你取之于我,
我感激你的赐予。”
——鲁思.贝本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