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如何成为一名“富得流油”的作家?

毛姆是20世纪最成功的作家。他靠着一支笔,写尽人生百态,赚得盆满钵满,身价数亿元。他的书在全世界卖出了8000万册,巅峰时刻,他每年都有几部戏上演,每一部戏每个月可能给他赚8000英镑。1908年,他同时有四个戏剧在伦敦上演,除了莎士比亚,还没有哪个作家的作品能做到这一点。说毛姆“富得流油”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毛姆对于“做一个富有的作家”很理智、很有套路。他认为作家应该有自己的职业,以便获得足够的面包和黄油,让他在这个职业提供的闲暇时间,无忧无虑地写作。写作是个全天候的工作,写作必须成为作者生活的主要目标,就是说:必须做一名职业作家。如果他有充足的钱财使他不依赖于自己的收入,那么他很幸运;不过另有工作也并不妨碍他做一名职业作家。

毛姆刚开始是业余时间写作,小有成绩后,才正式转为职业作家。他自认为很幸运,作为戏剧家突然颇受欢迎,得以从每年写一本小说维持生计的窘迫中摆脱出来,写作带来的巨额财富,很快就让他成了有钱人。

难能可贵的是,有钱之后的毛姆,一点也不得瑟、挥霍。他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的一切都有可能被拿走。他“小心地对待这些钱。有足够的粗茶淡饭满足我小小的胃,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有从公共图书馆借来的书,还有笔和纸,我就没什么遗憾了。”

在妥善处理成为职业作家和业余写作的关系时,鲁迅先生也是高手:刚开始写作时,公务员这份工作是他主要的收入来源;1924年时,他甚至还开始尝试做老师,一人身兼三职;当他的写作和教书收入超过公务员时,他才辞去了公务员;后来写作收入又大幅度超过教书的收入,他才选择成为职业作家。

《三体》作者刘慈欣同样如此。他原先是山西某电厂的一位计算机工程师。电厂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兴冲冲地跑来告诉他:“网上有一位写科幻的,也叫刘慈欣,你说巧不巧!”同事万万想不到,每天跟他朝夕相处、一起拿着饭盒在食堂打饭的刘慈欣,就是网上那个牛逼闪闪的科幻大咖。

刘慈欣曾经在粉丝见面会上这样回答粉丝“为什么不辞职当专业作家”的问题:“职业作家吃不饱饭的。这是现实,不是我认为不认为的问题。职业作家要想维持生活就得不停地去写,那可不是一种让人羡慕的生活”。

后来,随着《三体》的大获成功,刘慈欣成为了专业作家。2019年,刘慈欣以《三体》系列作品,斩获1800万版税收入,位列作家榜首富。

没有科幻,刘慈欣只是发电厂的普通工程师;不过,如果没有工程师这份工作做支撑,他的理想也许早就在“以文换钱”的沉重现实引力中砰然坠地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