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但人生来就具有的情绪,寄托于何处呢?
每年都有的节日或许有着不一样的风景。日前世界科技发展迅速,手机已得到普遍使用。调查发现,现代人上至六十老者,下至六岁小孩,都普遍拥有手机,并且现代软件更是层出不穷:微信、qq、微博 ..而那些一年一度的中华传统节日或西方节日,都有了些不一样的风景线。
过去, 春节,人们高兴地”赶年兽”拜新年,喜庆;现在,春节,人们高兴地”集福字"抢红包,喜庆。过去,端午,人们欢喜地包粽子,吃粽子,开心;现在,端午,人们欢喜地拍粽字,求点赞,开心。 过去,中秋,人们伤感地看月亮、庆团圆,幸福;现在,中秋,人们伤感地发微博、发朋友,幸福。过去……春联、拜年、吃粽子、看日亮、庆团圆……这些都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之处,而集福、发朋友也算现代人一种寄托情感的方式了。
然而,当这些方式逐渐得到了普及后,它的反面作用随之而来。母亲节人们不再常回家看看,回去陪陪母亲了,而是在网上发布连自己母亲都没有参与的 “虚假”故事,以此来传播母爱的伟大,当真热闹非凡啊! 如此隔空抒情的方式,对于确有其事却又不善表达的人或许不失为一种“示爱”的好方法,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况且这种“示爱”的方式,还是抵不过子女爱的拥抱啊!莫要让朋友圈代替家成为你作为子女对母亲的爱的寄托之处。
曾记否,那“临行密密缝”时的万般叮嘱;曾记否, 那送你远航的不舍目光; 曾记否,那夜半提扇为你扇风的芊芊细手;曾记否,那工作回家为你做饭做菜的孱弱身影;曾记否……记得,都记得,我们都记得,都记得那倾斜的伞,记得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眼神,记得那游子归家时,她脸上洋溢的一抹欢喜......断肠的岂止远客他乡的游子,还有等游子归家的母亲啊!
情感的寄处,数不胜数,而对母亲爱的最好寄处,不正是身处家中盼子归家的母亲吗?而她,最需要、最渴望的礼物,也仅是子女的陪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