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弦笔记本整理
1、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个层面
身体层面:健康饮食、充足休息、定期锻炼。
精神层面:欣赏优秀的文学或音乐作品、与大自然相处、思考与独处。
智力层面:不断学习知识,靠阅读、写作、参加课程等身体力行的方式使用智力。
社会情感层面:不需特意花费太多时光,可在日常与他人交往中完成,但也需要保持警醒,给予自我激励或鞭策。
2.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去实现“个人领域的成功”(从身体、精神、智力这些个人层面的可操作事项出发)。
3.好的习惯需要经历:
学习,坚持,实践,这样三个不同阶段,同时不断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终将行动固化成自己的习惯。
习惯重要,是指它总是先于思考就开始行动了。
4.避免以下四种自传式的回应
价值判断——表示肯定或否定,
追根究底——依据自己的立场,探究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个人生活经验指导他人。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动机判断别人的。
5.积极主动者: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长此以往,他们的影响圈会逐渐扩大。
消极者:过于关注无法改变的部分,则容易产生消极能量,使影响圈不断缩小。
任何事物都需经过两次创造:一次在头脑中,一次在实际中。
6.但是今后的漫长一生:
则取决于我们就此顺流而下,还是主动设计第二次的创造。
既然生活中心如此摇摆不定,我们自己难免情绪起起落落,一会儿意气风发,一会儿颓废沮丧,没有稳固的方向,也没有稳定的力量。
因此,史蒂芬·柯维提出:
我们应该以原则为中心,度过我们的人生。
原则由我们自己信奉,完全可控。
原则就像一条真理,给我们以力量和安全感。
原则具有囊括性,对生活中的多数事件给予指导,允许我们不断修正我们的局限。
那就是向成功人士学习。
他发现成功是可以预测的:
只要找出某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然后效仿他们的做法,直到自己也取得与他们一样的成就,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确定的任何目标。
7.集中精力去完成最重要的事,彻底地完成它们,并把它们做好,这是人一生取得巨大的成功、成就,赢得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获取幸福感的关键所在。
8.科技是生产力,人类的发展在某种层面上取决于技术的进步。
每七年更新一次的新技术浪潮,给这个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技术也不是万能的,高科技可以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也可能成为我们最大的敌人。
当我们屈服于一种强迫性的需求,需要不断地与他人进行联系时,科技就变成了敌人。这种强迫性,会在心理上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样一来,我们就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也没有时间停下匆忙的脚步,去闻一闻花园里鲜花盛开的芬芳,去理清自己混乱的思绪。
9.高度专注
高度专注是高绩效的关键!
电子设备和其它诱惑会分散你的注意力,导致你思维散漫、效率低下,任务多以失败告终。有研究结果证明:
处理完网络上的一个突发事件后,人们通常需要花7分钟才能完全将注意力从前一件事情上转回到原来的任务中,然后继续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人们工作时越来越难以从处理微信中回到手头上的工作,一整天下来,完成的事务越来越少,而且错误率还非常高。
介绍几个简单的方法,帮助你将生产力提升两倍:
第一,每天提前制订出一整天的计划,选出最重要的任务,最先完成该任务,直到该任务结束为止,然后才开始做其它工作。
第二,持续不间断地连续工作90分钟,期间不要有任何的打断,90分钟后让自己休息15分钟。
第三,收回全部注意力后再次开始下一个90分钟的工作。
第四,完成了3个小时的工作后,你终于可以奖励自己查看邮件或微信,刺激多巴胺冲击你的大脑了。
全力以赴地投入一项工作的要求是:
一旦开始做这件事情,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进来,不受外界干扰,不转移注意力,直到100%地完成工作。
每当你想停下来,或者想要做其它事情的时候,你要不断对自己重复“继续工作”这句话,然后敦促自己不断前进。
只要你能全身心地投入对你最重要的事情,你就能把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缩短50%甚至更多。
10.《致加西亚的信》的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将“自律”定义为:
“在应该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无论自己当时想做还是不想做,都要约束自己去完成。”
所以,
只要你能全身心、始终如一地去做那些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直到彻底完成这项工作,你就重新塑造了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三原则包括:专注、反馈、纠正。
专注至关重要
如果你在走神或者很放松情况下,你可能不会进步。
反馈十分重要
它能够让人们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纠正错误和精进技巧而使自己的技能精益求精。
纠正错误非常必要
只有纠正自己的错误,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当发现错误之后,要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它,设计专门的环节,攻克特定的弱点。
10.如何成为杰出人物
产生兴趣
当他们还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时候,受到父母熏陶和引导,或兄弟姐妹的影响激励,对某件事产生兴趣,把它当成玩具或游戏。
变得认真
一旦他们对这件事情充满感兴趣,下一步就是正式上课、接受训练了。
全力投入
一般来讲,这些未来的杰出人物在12-13岁或15-16岁时要付出巨大的投入,才能成为自己领域内的最杰出人物。
开拓创新
当他们练习掌握了最高水准之后,开始尝试开拓创新了。
11.刻意练习六要素
刻意练习的六要素包括:
明确目标
专注投入
有效反馈
正确方法《刻意练习》
强化动机
坚持大量练习
当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可以尝试使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制定明确的目标,专注投入,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在练习中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动机,寻求正确的方法,坚持大量的练习。
12.要打破这种停滞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拓创新,不断迈向新的学习区,持续不断地挑战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杰出人物在12-13岁或15-16岁时要付出巨大的投入,才能成为自己领域内的最杰出人物。
天才等于99%的汗水加1%的灵感,
人们在练习中遇到瓶颈期、不再进步的主要原因都是:停留在舒适区,自得其乐。
《刻意练习》作者艾利克森在研究了一系列行业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决定一个人在所属领域的能力是平庸还是卓越,不靠天赋,而靠练习。
虽然几万小时的练习是有了,但那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简单重复,并没有在某一领域不断突破自我,这并不一定能让你成功。
《刻意练习》书中提到:有两个要素是区分一般练习和刻意练习的关键。
第一是反馈。
有效的反馈能够帮助我们及时纠正错误、促进进步。
有些活动的反馈会比较直观、及时。比如开车的时候,我们收到反馈就很直接,车身歪了,我们就要马上调整方向盘。
但有些领域,反馈不会那么及时和明显。比如下棋,我们每一步走法和对手的走法都相互影响,下一步怎么走棋存在很多种可能性。
对于反馈不明显、不及时的领域,书中建议,找一个专业人士,从旁观者的角度,指出我们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我们要清楚自己练习的每个环节,学会用排除法,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就准确判断自己错在哪里,然后立刻改进。
作者以自己打乒乓球为例,他自己打出的球随意性很大,没有规律,即使犯了错,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个环节。
所以教练让他练习整齐划一的击球方法,每次击球只需要变化一个动作,比如击球高度,保持其它动作不变就可以了。这样,如果没击中球,他能很快判断出是哪个动作出了问题。
第二是走出舒适区。
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来说,基本的技能水平已经足够。但如果我们想要达到脱颖而出的专业水平,那就必须克服自满情绪,走出舒适区,这也是通向成功的隐藏钥匙。
什么是“舒适区”呢?
就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一些技能,闭上眼睛做也不会出错的领域。
我们在这种状态中感到舒适,一旦被迫走出这个区域,就会感到别扭和不舒服。
我们用书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我们会在闲暇时间散步、骑单车,或者打一打网球,这些运动我们能够轻轻松松地驾驭,觉得得心应手,做起来,这些都属于舒适区。
但是如果要求我们像专业运动员那样每天进行10小时以上的高强度训练,5分钟跑完1500米,在冰上做出三周跳动作,完成三个后空翻,估计很多人就畏缩了。
因为这些要求打破了人们自认为“足够好”的世界,把人们拉出了安逸的舒适区,而这样的行动可能会遭遇失败,所以我们就会感到恐惧、缺乏安全感,也会出自本能的拒绝。
所以说,有意识地走出舒适区不容易,这意味着一个人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都要发生变化,是一个人整个状态的改变。
其实,人们在练习中遇到瓶颈期、不再进步的主要原因都是:停留在舒适区,自得其乐。
要打破这种停滞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拓创新,不断迈向新的学习区,持续不断地挑战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13.如何在工作、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谋求精进
无论是工作,还是个人生活,我们都能通过刻意练习,来发掘潜力,才能够从无到有的创造潜力。
在工作中要想运用刻意练习,我们首先要从思维方式开始改变。
我们要认清楚,一个人的能力不完全取决于基因和天赋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帮助自己提高技能。
每次实战演习都会做好摄像记录,每隔几周就对这些练习记录进行分析总结。通过这种刻意练习,培养出了战无不胜的飞行员。
刻意练习不必非要选在特殊的时候、特殊的场合才能进行,我们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边干边学,思考如何练习,培养刻意练习的习惯。
我们还可以为自己找一位工作上的导师,比如可以多请教有经验的同事和领导,专门做一些针对特定缺陷的校正练习,这些都有利于我们精益求精地磨炼工作技能。
到最后你会发现,刻意练习已经变成了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刻意练习的技巧,不管你是想学习画画、编程、吹萨克斯管,还是想写出“伟大小说”。都要记住,从事有目的的练习十分重要。
如果你想提高棋艺,只和别人下棋,就无法提高;你要单独研究大师的棋局,才可能提高。
一万小时法则侧重在于坚持,练习时间的累计,但并没有强调这个练习的有效性。
刻意练习不仅是一万小时法则持续地练习,更重要的是这个练习的过程是以正确地方式训练,能够达到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效果,持续积累,从而变得更加卓越。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自我感动,习惯性地为自己找合理化的解释。
比如,工作和学习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就强调自己已经很努力了。
可实际上,你所谓的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而且,自以为已经很努力,却没有理想的回报,也容易让人反过来怀疑努力是否值得,甚至认为命运待你不公。
14.《别让无效努力毁了你》这本书里也提到,高效能的三要素是时间、能量和注意力。
想要避免无效努力,不仅要懂得管理时间,还要保持充沛的能量和提高注意力,然后用尽量少的时间去完成重要的任务。
所以,时间长短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努力与否的标准。流于表面的努力,无法带来实质的进展。
卡尔维诺说,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
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如果没有高效的产出,你所谓的努力就只是没有价值的消耗。
所以,在没有成就之前,请收起你的玻璃心和委屈,不要轻易被自己感动。
努力,从来不是自欺欺人的逃避,也不是毫无计划地胡乱出招。
努力,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态度和行为。这种策略性,体现在对个人及周边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等多方面上。
而那些真正努力的人,他们从来都是不动声色的。
他们不会大张旗鼓地宣扬一番,不会告诉别人自己看了多少本书,不会显摆自己去过多少地方。
他们只是选对一个方向,在一个领域保持专长期、持续而稳定的努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和完美。
对他们而言,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为了内心希冀已久的东西。
作家小岩井说,真正的努力,应该是一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又能时刻投入在当下和其中的自控力,并非内心烦燥和表面的废寝忘食。
不要让不走心的努力,白白消磨你的意志、浪费你的时间。
努力很重要,但是高效努力会更有用。
找出最适合你的路,让自己的每一分付出都不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