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坐下,继续研读肖培东老师的书。今天细读《俯下身子是最美的》。
这是肖老师正在听厉毅老师上《我的老师》。
这篇课文在我们教材里是自读课文,我曾经上过,也很喜欢里面的蔡芸芝老师,但我并没有深入研读这篇课文。只当是自读课文和学生研读一两个问题,匆匆而过。今天读着厉毅老师的课堂,读者肖老师对厉老师课堂的点评,很是叹服。
一、课堂的亮点
1.有追问意识。
"为什么作者觉得蔡老师最难忘?"
"给了我很多帮助。"
"能具体一点吗?"
这个追问就将学生领进了文字里,在字里行间仔细默读,仔细寻找,仔细筛选。老师的敏捷追问,让课堂活泼生动起来,推动着学生思维向细处、纵深处精彩处演进。
需练习恰到好处追问的本领。
2.提问的角度新妙。
"蔡老师教什么的?"
"仅仅有一次",不是和前面的"从来不打骂"相矛盾吗?
"我的老师"要从"我的眼光"去看,那么老师是不是只偏爱"我",能不能找出一点根据?
肖老师夸赞厉老师的提问很精妙,很有想法,很有水平。的确,问题使学生发现了文章没有直言的内容,转到文字的背后,就有惊喜的发现,发现蔡老师博学多才,发现蔡老师无私、博大的爱。领着学生在这些细微的,不易被察觉的字眼里寻找解读情感的密码,非得有这么好的问题不可呀。教师自己感到的美,也需通过问题,让学生经由思考从字里行间自己感受出来。
3.深谙师生心灵感应的艺术。
"你的回答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你能准确指出答案在文章中的位置,这会让其他同学快速找到文本的依据。"
这个对学生的评价准确到位,体现厉老师极高的悟性。自己善于琢磨,找到点评的门径,这是一个成熟教师应有的品质。肖老师这样热情的鼓励着年轻的厉老师。
厉老师总俯下身子倾听。俯下身子,眼前的厉老师与文中的蔡老师融合了;俯下身子,听到了真诚的声音;俯下身子,从言辞中捕捉到最清晰的心理感应;俯下身子,得以平等的对话。
最贴心尖的鼓励性点评,再加上俯下身子的亲切和蔼,就这样让孩子心里不设防,就这样让孩子敞开言说的心门。
二、课堂的"盲点"
年轻的厉老师已经老练了许多,掌握了许多课堂格局高的诀窍,但肖老师仍不忘提携他向更高处成长。
1.应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我得给厉毅提个醒,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课堂上教师既要带着学生走,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因此,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课堂上我们没有必要带着学生细细品味每一件小事,以其中某一件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品味其他事例中的语言。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占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会学生读书。没有学生自主的学的课堂,就剩下了被动;没有体现主体性地教的课堂,就剩被动性地学。被动里没有生成,没有热情,也没有创造。
都知道主体性的重要,但能驾轻就熟的践行,从理念到行动,这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要有主问题意识
许多问题设计很精妙,但太多小问题就让课堂变得琐碎,要让课堂大气就必须对问题精当整合,形成一个主问题。如《我的老师》可围绕"美丽"或围绕"难忘"一词,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整体上搭建一个框架,让所有的小问题都为这个大框架的所统率,课堂就显得简洁,有大格局。
3.应有多样的教学节奏。
如果没有主问题统率,如果课堂全由教师牵着学生走,那么课堂的节奏会怎样呢?
一个又一个的内容转换推进,缺少变化,保持着同一个频率,这样就会让人觉得教学节奏单一,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好的课是张弛有度,快慢有序,动静相宜的,就像小溪曲曲折折,蜿蜒前行,时而激起浪花,时而平静如镜,但最终都汇向着知识的海洋。
好课要考虑的因素真不少,但能征善战的将军,总能自觉的运用,调遣自如。
自己琢磨,那点感觉就会找到。
自己琢磨一分,悟性就涨一分。那每一点的进步都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