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虽可称为”四大”之一,然而确能达到”大”之真境者(即真平常者)实属极少,故其被世众尊为圣王真人。一切存在皆有其存在形式(即便是无形之存),做为圣真之人也不例外。细读经文相关章节,尤其是第41、45、58几章,不难看出,老子将达真得道者有意无意地分为四种形式示现于世间__当然,如果将隐世也当成一种示现形式的话。这四种存世形式分别是: 大方、大器、大音、大象。下面一一略释之___
圣真四身 其一,大方。
老子之”大方无隅”(见41章,对应其上文之”上德若谷”),言隐世之真人。其身心无所系,悠然世内外;其 身与地契心与天合,处处无家处处家,时时无心时时心。此类人杰,不食人间烟火却也常出入于人间___其或出于无奈而露峥嵘,其或出于慈爱而显神通。其因其身心合和于天地,故其将自身的生死存亡也顺依于天地,自觉自然真真正正地做到了天人合一。
圣真四身之二,大器
老子之”大器免成”(见41章,对应其上文之”广德若不足”),是言已显世于圣功广德而自无以为能者。老子原始行文实非言”大器晚成”__因”免”指主观心,”晚”指客观时限;而”大器晚成”一说多为俗者臆篡之辞,随为后人习受为是然其意与老子所示已有大别。”大器”者,大成天成之器,其德同天而心无所属故言其曰”广德不足”、其施大巧之利而不住于功故言其曰”大巧若拙(45章)。故能称”大器”者,其有无作而成之德、具无心而成之业,合乎天地顺乎道义,其内核为功德而非功夫,故言其为”大器免成”而非”大器晚成”是也。
圣真四身其三,大音。
老子之”大音希声”(见41章,其对应上文之”大白若辱”),是言显于世行不言之教而具圣名之人。”希声”者即”希言”,老子又言其为”自然”(第23章),”自然”者”同于道”
而”同于道者”有”足信”(同上章),故”大音者之言是足信之言、是直真之言、是正知之言、是富有之言,故其所说是有真话要说是不说而说是无心之说无辩之辫,而非常人是存心而说是想说而说。
圣真四身之四__大象
老子之言”大象无形”(见41章,其对应上文之”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是指行存于世其身同俗而心无住之圣者。其在世间,能雄成而不立其功、能大业而显示其小,自爱而不自贵、出淤泥而不染(见58章之”廉而不秽”),故言之曰”建德若偷质真若渝”。老子70章所言”圣人被褐怀玉”正是说的这类圣者。此类人与我们俗众最近也可谓最”接地气”,故老子在第35章对此类圣者的心行做派有专述(当然,其中夹带着俗圣对比)___”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是说: ”大象”之圣者往来生存于世俗之中,因其具心平气和之德内明真知之道,故能”往而不害”。而世俗之众总是为物利名位所宥(即”乐与饵”)使其固步自封而远离大道故不得自由,实为人生之憾。圣者之作派与俗众之差别在于,其出入不为”五味”爽其口、不为”五色”盲其目、不为”五音”乱其耳……总之,是其饮食躬行不住于心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