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去一座城市,一个人去,不为什么,你会不会去呢?
我想,回答之前,我们必须要弄清楚我们现在是在哪里。
如果我是在农村,像三十多年前的我一样。那时的我,除了裸眼可以看到的一切,我那里都没有去过,我一定会去。小时候我羡慕死了那些做火车东奔西跑的人。
如果我已经在城市里了,去不去应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我的心里年龄的大小;二是我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
如果还是没有成家的愣头青,我多半会去。没有几个人能够拒绝远方的呼唤。时间不够可以挤挤,钱不够的话也可以先借借。
成家之后,没时间没钱肯定不去。但如果有时间有钱呢?也未必会去。这时候,去哪里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有些地方可能会莫名其妙的去,有些地方可能会莫名其妙的一辈子都不会去。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我们去不去城市,最初取决于我们来自于那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去与不去似乎取决于我们是否足够的年轻;再再后来,时间和金钱成为了不去的借口。
生活中几乎从来不不为什么而去一个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忙着为自己的每一天赋予意义,没有意义成为了我们不这么去做的理由。
说实话,我至今都没有这么干过。突然间想,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走进一座抽象意义上的城市,把那个城市所有的人都看成是移动的雕塑。在那座一个人的城市,我的想象的野草会如何的滋长。
相对于15年的农村生活,生活了三十多年城市应该比农村更熟悉。但不得不承认,相对于农村,城市更加的陌生。
农村生活丰富,河西走廊的农村和江南水乡的农村我都感到亲切。但无论那里的城市,既便在城市里生活多久,我都谈不上熟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能是在城市里生活的太久了,脑子里的想法太多了,就忽略了眼前的光景。
都说所有的城市都是千篇一律,但这个“律”又是什么呢?都说现在农村生活好,但真正愿意回去的没有几个。那应该还是城市好,或者说有粘性。那么,城市好在哪里呢?为什么粘人呢?
开启一个人对城市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