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事先没跟亲友打招呼就去登门拜访,正赶上亲友一家吃饭(假设他们家吃饭时间比较随意)。这时候对方十有八九会问你吃过饭了没有,你照实回答“已经吃过了,你们慢慢吃”。对方脱口而出:“再吃点儿吧!”甚至热情地要拉你坐到饭桌前。
这时候你的表现十有八九是先推辞一番,然后再顾全大局地坐下来多少吃两口。——除非你从家里出来前已经吃撑了,实在吃不下,才相当不好意思地向对方反复解释自己实在没有口福了,等下次一定补回来。
假设你与国际接轨,坚持不再“少吃一点儿”,实话实说自己在家里已经吃好了;或者强调自己减肥,饭量不能超标;或者说自己不能再吃了,吃完了还得刷牙,太麻烦……总之,你就是不按牌理出牌。这时候场面就有些尴尬。很有可能的是,往后你们之间的交往会慢慢减少,因为彼此已经不在同一轨道上了。
这件事就让我产生一个想法:好像我们中国人(传统中国人),跟熟人互动时,做事情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对方,只是出于礼数。(难道这就是礼仪之邦的真谛?)
拿前面假设的场景来说,人吃没吃饭,吃没吃饱,吃没吃好,肯定是当事人最清楚!为什么我们(处于亲友角度)习惯性地劝客人“再吃一点儿”呢?为什么我们(处于客人角度)习惯性地向主人反复解释、证明自己不需要“再吃一点儿”呢?
原因就是双方出于礼数,彼此不相信对方嘴上说的,习惯性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然就是不会做人,不懂人情世故。
应该说,这是农业时代传承下来的习惯:礼数很重要,时间不重要,效率不重要,甚至自己的想法不重要,熟人的想法也不重要……一句话,大局重要,文明重要。大家无形之中都被礼数操控,演戏给空气看。
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慢慢摆脱这种习惯了——就算还没有摆脱干净,趋势是改变不了的。这是好事。因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