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班昭,大家首先会想到她的父亲东汉文学家班彪;修《前汉书》的大哥史学家班固;"投笔从戎"丝绸之路的缔造者二哥班超;顺便说一句:班昭的祖姑母就是西汉时期汉成帝那位著名的班婕妤。
班昭十四岁嫁给曹世叔,夫妻谦让互补,育有几个子女,生活幸福美满,在哥哥班固死后独立续写《汉书》。班昭学识渊博、行止庄正,也被誉为"女人当中的孔夫子"。被请到宫中被尊为皇后与嫔妃的老师。
班昭是主动请求参与《汉书》的书写,并且得到了当时皇帝的认可,从这一点上来看,班昭她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才华和自信的女子。甚至当时的大儒马旭、玄学家郑玄等人都对她的才华极其仰慕,并且不惜跪拜在她的门下听取教诲,所以说,其可谓是出入公卿之门,一生都才高望重,挥洒千秋,恣意而行。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一生从没有被社会的现实所束缚她可谓:走上了人生巅峰。
而《女诫》一书,班昭以训喻的方式写给自家女儿,后来被时人争相传抄,作为女子如何立身处世的品德规范,成为中国历代直至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启蒙读物,实际上却是压低了女性的地位,压制了女性思想和自由。
这本书更加的推崇所谓的女子德行,教导女子当以柔弱为美,以恭顺谦让为德,天行健,地势坤,大道有阴阳,世人分男女,《女诫》中说"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
对待自己和女儿的人生规划竟然有如此落差,令人匪夷所思!
作为母亲,班昭拥有辉煌一生的背后,也一定有着超乎常人坚韧和执着!所有风光背后的辛苦,只有本人最清楚!倘若她的女儿没有她的优秀,自然就没有资格像她这样自信和洒脱。担心在她的影响之下,孩子们形成的与才华不相匹配的傲气,如果她们想要重蹈覆辙,自会处处碰壁甚至粉身碎骨。
所以她希望女儿能够选择平平淡淡的幸福生活。她企图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矫枉过正的保护自己的女儿。重新灌输思想,希望让她们可以更好地适用当时的社会。初衷并不是用来压制所有女性。
《女诫》分为,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它的每一篇章都对女子的礼仪和要尊重的道德刻画得淋漓尽致,并且主张柔顺是女性的根本,服从丈夫等男性是女子应该有的义务,这在古代的历史社会中,对于男权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女诫》就有了发展的环境。
虽然,我们说对于女性地位的压制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书籍和思想认知,才会导致女性身上的枷锁一天比一天重,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讲:至少为当时的女性提供了一种生存的方式,一次初级心理辅导。
毕竟那个时候的社会环境与我们现代的社会环境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女性拥有一定的独立意识,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自主行为能力,但在古代,女子的生存多半是依存于男子的。班昭可以做自己,但是,对于其他女性来讲呢?其他的绝大部分女性不都是还要依托于男子进行生存吗?尤其是那些后宫妃嫔们。女性除了柔顺这条路,其他道路更是荆棘丛生。
问题实质就在于:古代的社会是从生产力不高的状态下,一步一步发展上来的,在依靠人力的阶段里,女性所能提供的贡献和价值一定不如男性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再加上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女性所能够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比较低,那么男性地位的提升是必然的。
要想男女平等,首先要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而在当时那种发展程度下,男性地位比女性地位高是一定的,也不排除别有用心的人刻意强调。
当然,男性与女性地位的差异超出了一个正常的范围,忽略了女性自身的价值,这样的社会是不对的。
反之也是“细思极恐”!女人过度追求"解放",个性强势逼人,背离了上天赋予女人的柔美特性。如男士所抱怨:我想娶的是女人,可她呢?即不温柔,也不体贴,更不会扫地、做饭,整天在外面跑,说话比我还声大,得理就不饶人,你说是不是可以拜把子了?哈哈,如此女人也会失去丈夫的爱护与尊重,家庭不和谐,还要在社会上拚搏,身心俱疲。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女诫》依然对当代女子有值得借鉴之处。做一个内心强大、圆融无碍、外柔内刚的女人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