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回复说想多看些山里的照片,秦岭一白这期再发组图片。
秦岭深处的生活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而且对于山里人来说,他们只是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了......
老黄在这个院子里住了四十多年,如今虽然跟着儿子们搬迁出去了,但每一次过来都要再拾掇整理下。
泥墙是用秦岭黄土夯的,木头是在秦岭山里砍的(以前政策宽松)、青瓦是从山外拉的,石头是在河底捡的。
一个遮风避雨的家,就是这样靠人力盖起来的。
这是老黄家的三间大库房,左边是放粮食的,中间窑洞是牲口的窝,右边堆放点柴火和杂物。
那个带坑的石头叫浆窝,是陕西农村很常见的老物件。以前的辣椒面、花生面等等,都是在这窝里捣碎的。
然而,我找了半天都没看到“棒槌”。
山里甚至是农村的人都有一个特点:物尽其用的程度超乎你想象。用不上的破背篓和烂窗框都舍不得扔。
这是长期生活在物质短缺状态下,演变出来的一种智慧。就像现在住进城的农村老人,还会捡点废纸板和饮料瓶。
他们不是差那几块钱,而是一辈子“惜物”的习惯很难改。
老黄在屋后土崖上掏出十来个小窑洞,放进自己做的蜂箱。没有风吹日晒,不怕雪打雨淋,这就是土蜂最舒服的家。
敬神的信众凿壁雕佛像,山里的人们凿洞放蜂箱。这都是一种信仰,只是精神和生活上的区别罢了。
这是养土蜂不可或缺的神器。先用招蜂帽在山里的树干上、石缝间招来野蜂,带回来倒入空蜂箱里。
每年十月底开箱取蜜前,先点燃艾草熏散蜂群,再用招蜂帽引入蜂王,移走蜂群后才能安心割蜜。
一切都是最自然的方式。
这次还是李哥亲自上阵,在一尺多宽的小路上挨个开箱查看。养蜂割蜜,是山里人天生自带的技能。
方箱子叠放大片完整的巢蜜,白圆桶装稀碎破损的巢蜜,回去直接压榨过滤成液体。小红桶收集没用的空脾,熬练蜂蜡。
取完收工,十二个蜂箱只取了七十多斤土蜂蜜。两箱土蜂飞逃,三箱蜂群较弱,箱里的蜜勉强够过冬吃。
他们首先保证蜂群冬天有蜜吃,多余的才会取出来卖。这是一种厚道的智慧,冬天能吃饱的蜂群,来年更容易分群或高产。
山里人更懂土蜂,他们同样都是靠天吃饭。
我不得不惊叹他们利用空间的能力,房檐台和墙壁上都摆放土蜂箱。最重的箱子有五十多斤,只能抱着上上下下。
清苦劳作的山里人,他们在那个年代出生在这个地方,能拼的只有一膀子力气。所幸,生活终归是越来越好了。
勤劳不一定致富,但他们都活的很踏实。
这种最老式的木桶土蜂快被淘汰了,因为产量太低。如今只有山里人还捎带养,虽然收蜜不多,却是最顺应自然的品质。
敲棒棒的就是秦岭一白,不是胆子大到敢光着手,而是手套不够用了。其实都被蛰习惯了,除了发肿两三天,对身体还有点好处。
看看老黄笑的多灿烂!这是一年之中收获的季节,他当然开心。
我们常常迷失于求不得、爱别离、痴贪嗔的起伏情绪,而他们总能大碗吃饭、高声笑骂、倒头就睡。
有时候,我真羡慕他们易于满足的生活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