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是有机算法的集合。我们常说的第六感,也许正是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有机算法。这个算法,与我们的各种认知能力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进化;在我们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搜集并利用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想到的信息来训练这个算法。由于这并非一个有意识的学习过程,并且我们所看到听到的各种信息也未必与实际相符,因而这个算法预测能力也波动较大。但是,至少我们已经可以意识到,这种潜意识的预测行为,或者称之为预感,并不神秘。
就业市场上,人类的身体能力已基本上被机械及自动化所取代;在不远的未来,人类的认知能力也会被算法所取代。人类的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人工智能恰恰能够在专业的工作上,取代人类的功能,从而把人类挤出就业市场。
工业革命之后,自动化机械并未作为“人”而存在,但是却彻底改变了就业市场的结构。
智能革命之后,人工智能也许不会轻易取代人类的社会存在,但是就业市场的结构乃至人类社会的格局都将面临巨大的变革。
(节选内容)
21世纪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可能就是多余的人能有什么功用,一旦拥有高度智能而本身没有意识的算法接受几乎一切工作,而且能比有意识的人类做得更好时,人类还能做什么。
纵观历史,就业市场可分为三个主要部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大约公元1800年前,绝大多数人属于农业部门,只有少数人在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发达国家的人民就离开了田野和牧场,大多数人进入工业部门,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向服务部门。到了最近几十年,发达国家又经历了另一场革命,工业部门的职位逐渐消失,服务业大幅扩张。
2010年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剩2%,工业人口有20%,占了78%的是教师、医生、网页设计师等服务业从业人员。但等到机械的算法在教书、诊断、病情和设计方面比人类更在行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这个问题以前就出现过,自工业革命爆发以来,人类就担心机械化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然而这种情况在过去并未发生。因为随着旧职业被淘汰,会有新职业出现,人类总有些事情做的比机器更好。只不过,这一点并非定律,也没人敢保证未来一定会继续如此。人类有两种基本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机器与人类的竞争仅限于身体能力时,人类还有数不尽的认知任务可以做得更好。所以,随着机器取代纯体力工作,人类便转向专注于需要至少一些认知技能的工作。然而,一旦算法在记忆、分析和辨识各种模式的能力上超过人类。会发生什么事?
如果认为人类永远都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无意识的算法永远无法赶上,这只能说是一厢情愿。对于这种空想,目前的科学反馈可以简单概括为三项原则:
一、生物是算法。每种动物(包括智人)都是各种有机算法的集合,是数百万年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算法的运作不受组成物质的影响。算盘的算珠无伦是木质、铁质还是塑料质,两个珠子加上两个珠子还是等于4个柱子。
三、因此,没有理由相信非有机算法永远无法复制或超越有机算法能做的事。只要运算结果有效,算法是以碳为载体还是以硅为载体又有何差别?
确实目前还有许多事情是有机算法比非有机算法做得更好,也有专家反复声称有些事情非有机算法永远都无法做到。但事实证明通常这里的永远都不超过一二十年。就像在不久之前大家还很喜欢用面部识别举例说这项任务连婴儿都能轻松办到,可是最强大的计算机却无能为力。但到了今天,面部识别程序辨认人脸的速度和效率都已经远超人类,警方和情报机构现在已经很习惯使用这种程序,扫描监控录像机无数小时的视频资料追踪嫌犯和罪犯。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因为算法变得更聪明,也是因为人类逐渐走向专业化,所以用计算机来取代人类越来越容易。远古的狩猎者只是想要生存下去,就得掌握各式各样的技能。正因为如此,想设计狩猎机器人的难度非常大,这种机器人得要懂如何把燧石磨出尖头,在森林中找到可食用的蘑菇,跟踪猛犸象,与其他十几个猎人协调如何进攻,之后还得知道怎么用草药来治愈伤口。但在过去几千年间,人类已经走向专业化,比起狩猎者、出租车司机或心脏病专科医生所做的事更为有限,也就更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我已一再强调,人工智能目前绝无法做到与人类匹敌。但对大多数的现代工作来说,99%的人类特性及能力都是多余的。人工智能要把人类挤出就业市场,只要在特定行业需要的特定能力上超越人类就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