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越差,旅游越火

昨天朋友问我:都说经济降级了,外出旅游的人很多呢,这可是工作日。

我回复:经济越差,旅游越火。

今年上半年,有组数据看得人头皮发麻。

统计局说,国内旅游人次同比涨了63%,差不多比2019年还多了两成;可旅游总收入呢?只涨了38%,连四年前的水平都没追上。

简单算笔账:出去浪的人多了1/5,花的钱却少了1/4。

打开朋友圈,十个里有三个在晒旅游照。

有人在黄果树瀑布前比耶,有人蹲在西安城墙根看风景,有人坐在大理洱海边发愣——配文不是“人生值得”就是“逃离内卷”。

可你点开定位底下的小字,会发现更有意思的事:

“三天两夜500块搞定”“青旅床位35元/晚”“自带面包游遍三个景区”。

这哪是旅游热?这更像一场声势浩大的“穷游运动”。

现在的旅游,变了味了吧。

2019年去景区,放眼望去是“四星酒店+单反相机+特产大包”;今年去景区,满眼是“帆布包+团购票+自带保温杯”。

人均消费更扎心。

四年前,我们出去一趟平均花920块;今年上半年,这个数跌到了728块。意思是:以前够住一晚酒店的钱,现在要掰成两瓣花——一半买门票,一半买面包。

高铁上带娃的妈妈,背包里塞满了饼干和矿泉水,她说“景区一碗面38,不如自带干粮”;

应届生在朋友圈发“毕业穷游全国”,底下评论问“花了多少”,她回“住青旅+搭顺风车,2000块跑了五个省”;

连小区门口开超市的大叔,都跟我说“下周关店,带老伴去内蒙”,问他咋去,他笑“绿皮火车,慢慢晃,比坐飞机省一半”。

打开短视频,“特种兵旅游”的攻略刷都刷不完:一天逛八个景点,凌晨三点赶火车,啃着面包打卡——配文清一色“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

可青春真的不需要售价吗?我看更像“钱包没有余粮,只能硬座硬扛”。

人数在狂奔,钱包在躺平。这哪是旅游热,是一群人捧着碎银几两,在风景里找暂时的安稳。

事实上,那些说“旅游是为了看世界”的人,可能是找不到想看的未来。

那些喊“逃离内卷”的人,可能是卷不动了又不敢停。

那些晒“穷游光荣”的人,可能是除了穷游,再没别的快乐能负担。

经济学里有个词叫“口红效应”:经济不好的时候,人们买不起汽车洋房,就买支口红哄自己开心。

现在的旅游,就是那支被抢疯了的口红——还得是打折的。

某旅游平台的数据说,今年“失业期旅游”的搜索量涨了210%,“低成本穷游攻略”的收藏量破了800万。

你以为这些人是真潇洒?

我见过被裁的程序员,背着帐篷睡在景区长椅上,说“在家待着怕父母担心,出来至少像在‘闯荡’”;

我见过开服装店倒闭的老板娘,在丽江帮客栈扫地换食宿,朋友圈发“岁月静好”,私下说“总比蹲在空店里哭强”;

那个投了一百份简历没回音的应届生,骑着共享单车环青海湖,每天花不到50块,说“至少现在,我还能决定明天往哪走”。

穷人会把钱花在能快速带来满足的东西上,因为他们对未来没信心。

现在的旅游热,就是这群“没信心”的人,在抱团取暖。

对升职没信心,所以“不如去旅游”。

对赚钱没信心,所以“把钱花在当下”。

对稳定没信心,所以“趁能走就走”。

不是旅游突然变香了,是除了旅游,他们找不到更便宜的避难所。

一张火车票几十块,却能买到暂时忘记“没工作”“没存款”“没方向”的权利。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

银行卡余额刚过四位数,却在朋友圈发“海边日出绝美”;

花呗还没还清,却在群里喊“组队去新疆,AA制超便宜”;

刚被面试官怼“你这经验不值钱”,转头就搜“周末周边游攻略”。

他们不是爱旅游,是爱上了“旅游时不用想现实”的幻觉。

经济好的时候,旅游是锦上添花。

2019年,我表姐升职,直接报了日本高端团,住温泉酒店,吃怀石料理,说“这是给自己的奖励”。

那时候的旅游,是“我过得好,想过得更好”——手里有底气,玩得才尽兴。

可现在的旅游,更像破罐破摔。

“反正攒钱也买不起房,不如花了”;

“反正工作也没啥前途,不如玩了”;

“反正身边人都这样,我也随大流”。

前几天打出租车,司机师傅跟我唠:“今年活儿少了一半,以前一天能跑500块,现在跑300都费劲。

索性每周歇一天,带老伴去周边公园转,搭个帐篷,煮点面条,花不了50块,比跑车强。”

他说这话时在笑,可我听着特难受。

这哪是“享受生活”?这是“被迫躺平”。

当努力赚不到钱,只能退而求其次,从“花钱少的快乐”里找口饭吃。

更扎心的是,旅游火了,其他行业却在哭。

服装店老板说“每个月都亏”,家具城导购说“每天就等下班”,连附近火锅店都贴出了“转让”。

钱就那么多,花在旅游上,就得从别的地方省出来。

省掉的可能是一件新衣服,一套新家具,一顿聚餐——这些省出来的快乐,是以别人的饭碗为代价的。

当旅游成了经济的“顶流”,不是好事。就像一个人只靠喝稀饭活着,你说他是健康,还是在硬撑?

以前旅游是“享受”,现在是“完成任务”;以前是“慢慢看风景”,现在是“赶紧拍照片”。

本质上,是人们在经济压力下,把“体验”熬成了“打卡”,把“放松”逼成了“赶场”。

就像有人说的:“现在的旅游,不是去看风景,是去证明‘我还有力气折腾’。”

真正的经济好,不是旅游有多火,是人们既能踏实上班,又能安心旅游,努力创业。

是你可以选“这周加班”,也可以选“下周去海边”,而不是只能选“不上班,去旅游”。

是旅游回归它本来的样子:是奖励,不是解药;是调剂,不是寄托;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

现在的旅游热,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们对现实的无奈,对未来的迷茫。

那些在景区里挤着拍照的人,那些在朋友圈晒定位的人,那些说“卷不动就躺平”的人。

他们不是真的爱旅游,是没找到比旅游更能安慰自己的方式。

别被热闹骗了。

当一个社会都在靠“走在路上”逃避“站在原地”,不是进步,是暂停;不是繁荣,是喘息。

希望有一天,我们谈论旅游时,眼里只有风景,没有焦虑;心里只有期待,没有慌张。

希望那时候的旅游热,是真的因为“日子太好了,想看看世界”,而不是“日子太难了,想躲一躲”。

毕竟,旅游再美,也填不满钱包的空;风景再好,也换不来心里的稳。

欢迎补充!

感谢看到这里,点个关注或赞支持鼓励一下吧。首发公众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