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阶段是孩子又一个成长独关键期,这一阶段也叫心理断乳期、青春叛逆期、发展危险期。这一时期里,孩子不仅面对学业上的很多变化,还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据调查:43%初一新生不能较快适应升入中学后的一系列变化。
那么,如果孩子接近小升初阶段了,该怎么提前做好准备应对这些变化呢?
01
首先,家长要对小升初后孩子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预见。
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即将面临“三大变化”——
1、生理变化(性发育成熟,对异性好感);
2、心理变化(渴望独立,自我感觉长大了);
3、学习方式变化(需要提高自学能力)。
初中阶段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多三大三快两少”——
“三多”:课程多,书本多,老师多;
“三大”:知识难度大,学习压力大,身体心理变化大;
“三快”:老师授课进度快,生活节奏快,孩子的情绪变化快;
“两少”:老师“管”的少,“盯”得少。
孩子由小学升入初中,要经历的绝不只是一次校园的变迁、老师和同学的更换,更多的是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到自理能力与心理成长的变化。
帮助孩子早一些认识到这些变化,早一些进行准备,孩子在进入中学校园的时候就能适应得好一些。
02
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后要过五关——
进入初中,首先面临的是学习内容的变化。在小学,学习科目少,学习任务不太重。进入中学,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数学中要增加几何、函数等知识;语文、外语和计算机课的深度要加大;还要开设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新的课程。初中生要学好这些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是学习形式的变化。随着学科多样和深刻化,中学生比小学生要求更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科任老师的增多,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觉、主动地学习,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中学的任课老师教的学生多,他们不可能像老师那样“紧盯不放”,所以更要求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第三是对学习能力与习惯要求的变化。在学习方面,不仅要认真听课,还要善于听课,会记笔记,会按教学要求深刻理解所学内容;课后不仅能独立地完成作业,还要能够自觉扩大知识面,主动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中学老师比较重视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五个环节。如果孩子回家后只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笔头作业,必然会越来越被动落后了。
第四是孩子生理和心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进中学后,绝大多数孩子身体发育较快,处在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随着生理的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念、兴趣关注点、以及个性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第五个是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变化。与小学相比,中学生的集体关系及其在集体中的地位也有许多不同。在学校和班级集体里,班主任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照顾得具体而细致,班主任也不一定是主课老师。这样,需要孩子们自己处理的事情多了,他们对于班集体的话语权多了,学生干部在集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基于这些变化与考验,及早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中小衔接中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可以让孩子一生受益。
03
习惯培养计划——
1、时间管理
孩子升入初中,学习压力比小学重了不少,可以利用的时间也不多,这时候要特别注意时间上的安排和管理,建立符合自身的作息时间表。
其次,是对学习规划的建立,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习规划会让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具体怎么去建立还要根据自身情况、课程安排、以及作息时间来确定。当然规划是比较容易建立的,根据学习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做小的调整,只是坚持会比较难。
最后,要注意比较容易滑坡的科目,最好准备一个错题本收集平时作业和测验中出现的错误,复习的时候可以用到。给自己留一点弹性时间,根据日常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侧重复习自己漏洞多一些的科目。
2、三种能力的培养
① 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升入初中以后,一般离家都比小学要远一些,交通安全问题、选择伙食问题,有的还可能要住校,这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求就更高了。他们必须会自己整理和保管自己的生活、学习用品;家长给的餐费或零用钱要会保管、会使用,学会不乱花;为了方便和家长联系,孩子可能会带手机上学,如何保管与合理使用手机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② 自控能力
升入初中后,老师不在的时间很多,班级纪律全靠学生自我管理和自觉遵守来维持。如果孩子自控能力差,就可能经常破坏纪律,结识不良伙伴、参与不当活动的可能性随之加大,轻则要影响学习,重则会走上歧途。
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让你的孩子具有判断力和行为自控能力,知道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能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不能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③ 自立能力
培养孩子学习上的自立能力,要先解决好“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问题。
第一,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
第二,要让孩子学会制订学习规划,确定奋斗目标。
第三,要让孩子学会科学支配时间,合理安排作息。
第四,要让孩子学会自我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
3、制订学习计划
十二三岁的孩子难免不贪玩,如果我们观察一下这些贪玩的同学,就会发现在他们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所进行的活动全凭兴趣,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
加强学习计划性的最好办法是制订学习计划。督促、指导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学会给自己提出目标,并能按目标要求选择方法和途径,以便使他们在复杂的学习任务面前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比较主动。
如按时完成作业方面,不管老师检查不检查,按计划做到“天天清”、“段段清”,即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欠账”。在复习方面,力争牢固掌握。当他们按计划做好时,家长应予以总结表扬。还没做好时,要帮助找原因,鼓励他努力按计划去做。久而久之,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就形成了,自学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4、寻找学习方法
指导孩子学会遵循学习规律,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
学好功课不能单靠拼体力、磨时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优秀学生通常都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请教。先预习,能知道每课、每单元都有哪些具体要求,重点是什么,这样心中就有数,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做作业前,先看书,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回忆一遍,弄懂了再做作业。遇到难题,先尽能力思考,再向老师请教。这样学习起来效果才更好。
04
父母还要考虑到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与子女关系在变化:
孩子会日益关心家庭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希望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独立性、自主性的成员,在决策中发挥作用;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渴望对与自己相关的事能做更多的主。这使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会随之发生微妙变化。
如果父母不能意识到这种变化,不主动调整自己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仍用原来对待小孩子的办法去对待他们,就会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产生矛盾或冲突,甚至伤害彼此间的感情。
对于家庭教育,教育专家提示:
第一,孩子的能力重要,态度习惯更重要;
第二,孩子的分数重要,实践更重要;
第三,与孩子的交流重要,交流方式更重要;
第四,孩子发展一元重要,多元智能更重要;
第五,孩子的勤奋重要,方法比勤奋更重要;
第六,孩子的学校重要,家庭氛围更重要;
第七,孩子学会知识重要,会学习更重要;
第八,家长工作重要,教育孩子更重要。
迎接小升初的过渡,爸爸妈妈要和孩子一起行动起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