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生命是倒过来的消耗。
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生命是不断消逝的,又是不断消耗的。怎么消耗,变成一个问题,困扰着求其未知而不得的心。
经常会在闲适间隙,写字,写出心中的笔画,写出心中的线条。
敬畏生命,有时候不止是一个口号。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心中的线条。
只是,今天的人们对于写字这件事似乎越来越淡泊了。
手指一动,键盘上出来的字迹,整齐划一,毫无个性可言。你用手指敲出来的线条,和我没有任何差别。
很怀念古人相思,有书帖,有信笺,其代称之繁多,令今人慨叹!
或曰手书,曰手札,曰手翰,曰手启,曰手笔,曰手记,曰手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仅家书之一种,就有家禀、家问、家报、乡书、竹报、锦书、锦中书、黄犬音、大书等等十几种称谓。
可见,貌似科技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事物极其精致和精微的认知和划分,是怎样的具体而微。
更为重要的是,书信上的字迹、字体、笔画,都是一个具体的人,其内心世界的呈现,无疑就如同见到另一个人。
古人书信,常有“见字如面”一说,小时候觉得古人矫情如此,感性如此,不足取。
随着年龄越大,阅历丰富,更觉古人心智之丰盈,可见一斑。
字如其人,这不是一个空口无凭的矫情之词,而是一个生命化繁为简的直观呈现。
人因字而成。每个人都因为线条与字迹而印证了别具一格的内在世界。
一笔一划,一顿一回,一挑一挫,线条涌动飞扬之间,一个生命的自画像浑然天成,人们从对方的字迹中了解到对方的所思所想,这是伏羲一画开天地给我们永恒的启示。
与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唯有汉字,有着天人合一的密码,具有物象与人心悄然契合的象征意义。
那是因为,唯有汉字,经由一个独特的生命书写,绝不会千人一面,更不会完全相同。
正如一棵树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凡写汉字者,绝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种字迹。
对母语的敬畏,当是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彰显生命对民族独特性之承载的唯一方式。
没有母语对人性格与心灵的塑造,试问,你从哪里来?
由此可见,让文字回归到线条笔画,回归到间架结构,回归到顿挫回旋,回归到天人合一,回归到天道因果,是作为中国人必然的使命!
来,我们一起写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