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啥在今天之前,自己对浏览过的关于这部电影的信息存储为:电影的名字源于里面小狗的名字叫十三,讲的是小女孩与这只狗的故事。然而看完后才纠正记忆里的信息,这只英国可卡犬被李玩取名为爱因斯坦,是李玩的爸爸在她13岁的时候送给她的一个“哄哄女儿”的礼物。这是一部关于成长和家庭教育的电影,虽然故事里的场景我从未经历过,还是感触颇深。
爱因斯坦的丢失与“找回”好比李玩对于父爱的感知,因父亲痛打自己的暴力行为或者父亲对自己的不理解不尊重而丢失,又因父亲刻意的“哄哄孩子”及父亲的愧对自己的眼泪而找回。只是每次找回的均不是上一次的那只爱因斯坦了,父亲和亲人各种弥补行为找回的“乖女子”也不再是过去的李玩。伤害与成长并肩而行,孩子与家人之间的充分沟通是否能减损?
再次找回的爱因斯坦因弟弟的暴打而狂吠,大人们采取武力行为对待狗狗的狂吠,于是狂吠愈烈。李玩因家人的不理解而忤逆长辈要懂事的教导,忤逆教导发展成喝酒,于是父亲的语言教育变成了行为教育。女儿因父亲的暴打妥协认错,变得听话懂事,狗的狂吠却因女儿的爱抚而平息。好一句“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父爱的表达方式在一个西北的老爷们儿身上体现的是愤怒时的暴打,开心时的亲吻,愤怒的时候是否也可以抱抱或者亲亲自己的女儿?
李玩从爱因斯坦身上看到了自己,只会通过狂吠来表达自己的不开心和不被理解。然狂吠的结果不会赢得长辈的爱抚和理解,得到只是一顿暴打和最终以自己的认错结束。慢慢的李玩不再有狂吠,有的只是顺应长辈的听话和懂事。这样下去,孩子是否愈来愈不会表达自己?愈来愈不敢表达自己?
我乐观的相信这样成长下去的李玩,让她的父亲骄傲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将来甚至成为一个世俗里的成功人士,只是观影过程中为这个13岁的小女生心疼。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通过丢失一部分自我去赢得一些人的认可。
如果成长注定要历经痛苦,这些痛苦是来的早一些好?还是晚一些好?
最后感谢自己的父母家人,让自己快乐无忧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