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好些个新旧朋友远近熟人的含蓄评价,我这个人“虽然不能算标准的美女,但一眼望过去,书卷气是有的。”所以一路高中大学上来,常常会冷不丁被非主流文艺范的姑娘们取中,殷勤上来攀谈,倒也习惯了。
那一年在厦门读研,新认识的同系女生Z,也是这么淡淡相处了几周,忽然在一个课间走到我桌边,施施然坐下来开讲红楼梦。我正困得要死,懒得应承,心思浮动处,就假意听了两句,轻描淡写问道:“记不记得有一回宝玉挨了打,派了晴雯去潇湘馆探黛玉,门口有个小丫鬟正在往栏杆上晾帕子,她的名字是什么?”
“春纤啊。”Z错愕了两秒钟,随即高兴地答道。
我遂在那个课间与Z订交。旧时闺中女儿结谊常被唤作“手帕交”,我们这个,可谓名副其实。
现在回想起来,当然觉得自己当年故弄玄虚又卖弄斯文,简直十分欠揍。不过在当时的Z眼中,这却是我读书人的一个明证。Z自己也伶牙俐齿,轻易不饶人,不过三年间我们偶有风波口角,她隔了两日,总是揭过不提,大约在Z的心中,朋友里也少有几个能提出这样听着捉狎答着得意的问题,所以无论如何,总是留我一张pass卡。
有一天在豆瓣上看到一个人写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风老师画一幅画,说是照着辛弃疾词的意境画的,我脱口而出:郁孤台下清江水!风老师当时就震惊了,两眼含泪,双膝一弯就要跪拜。其实我连辛弃疾一首完整的词都背不出来。”
我对着屏幕就忍不住咧开嘴笑起来,这样的一个响雷炸开的激动和意外,我们都懂。
大约读书人的世界里,总有这样的一套逻辑,往大了套,可以提升到学者们所谓“文化密码”的高度,往小了说,就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同类,凭借一个或者刁钻古怪,或者少为人知的细节,确定了相同的品味乐趣,乃至宗系师承。却也并不要做什么,只是晓得近处平添了这样一些人,陡然间就多了些温暖,少了点寂寞。
上个月蔡康永来嘉兴,某人带了我去围观,特别问我要不要提前买一本他的新书求签名,我假装清高说不要,心里暗暗思忖假如真的面对康永,要如何认真对他说我很喜欢《LA流浪记》里他纪念奥森·威尔斯的一段,再如何不经意地提起我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是在董桥的书中引白先勇痛惋他不喜欢《红楼梦》的故事。然后,如何在芸芸粉丝中,收获康永哥的青目,让他在我的笔记本上,留下一个用心的签名。
蔡康永来了,笑容温暖,明星风范。身边簇拥了两三位助理,还有一大帮子保安。
“康永哥——”我身边的女孩子们尖叫起来。
蔡康永含笑向我们这一区走过来,签完了我右边两个女孩子手里簇新的《说话之道》,又委婉拒绝了我左边女孩子递过来的一本其他人的什么书,又欣然离去,对于徒手空空望着他的我,连余光也没有飘到。
我远远追随着他的背影,看我心中的读书人在前簇后拥中往另一区去了,嗓子里堆满的无数对白,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
忽然间很想遥遥大声喊一句:
“嘿,你可知红楼梦里宝玉挨打那一回,他派了晴雯去探黛玉,在潇湘馆外的栏杆上晾帕子的那个丫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