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所有的顿悟在他人看来都不过是稀松平常,只是那种豁然开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成长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没有人可以代替另一个人去领悟。成长的过程即便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堪,那也不过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属于你的专属,与他人无关。
真知灼见只有引起共鸣的时候才能发现,当你认为再平常不过的事或不知所云的时候,我们的本能会选择视而不见。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的瞬间来自于顿悟。拨开云雾见天日意味着我们看到了更高远的事物。刻意练习可以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习惯的形成其实是因为刻意练习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记忆开关,只要一触及到这个开关,我们就开始执行刻意练习的内容。
所以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还是得多学习,最好是保持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顿悟的可能。个人认为更好的人,是遇到什么事都能从容面对。即便是常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在他看来都不过是正常现象。任何事都只是一个概率性事件,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或者一定不会发生。
当我们纠结于为什么是我而痛苦的时候,其实它有一定的概率就是你。当一个人能坦然接受小概率事件时,说明你真的成熟了。当然,要成为一个言行举止大方得体的人,需要通过刻意练习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被社会惯性裹挟着,我们总在社会价值排序中自我认可和独立的自我内心需求中拉扯着前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我们的需求却又惊人的相似,不过这也反应出了人性共性的一面。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我们都是一样的。只是当一个人的内心需求和社会价值排序相悖时,我们是遵循内心的意愿还是他人眼中的自己?
这个问题确实不能用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方式来看待,视时而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只是其中的度很难去把握。当一个人可以遵循内心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其实对于物质方面的需求已经可以做到从容面对了,更多的可能性是他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如果一个人即便是穷困潦倒依然坚持内心的想法,用意愿驱动行为,那得拥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无视这一切的外在。
成长从来都是一场与自己较量,与他人无关。
最后,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