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初一结束时

关于初中的种种糟糕回忆……

糟糕的初一结束了,糟糕,是我对初一的评价,不是针对当下的你,而是对30年前的我的初一生涯的评价,无时不在迷茫、愤怒,又无时不在面对周围奇奇怪怪的人,当然,包括我的父母,就是你的爷爷奶奶。

这么多课程有什么意义呢?尤其是那门该死的地理,地理老师是一名上了年纪的老学究,有着徒手画地图的手艺,每天上课都会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世界、甚至各种不知名国家、不知名地区、不知名角落的地图,可以做到1:1的还原度。一般一节课有半节课时间是在画地图,老师醉心于他的创作,可是对于我们就很无聊了,首先我对地理艺术没有兴趣,其次画图的过程很难不让人昏昏欲睡。下课!铃声响起既是唤醒了我,也是唤醒了老师,黑板上的地图不得不说已经非常漂亮了,精美的轮廓、各种颜色表达出的高度、气压、洋流、植被等种种信息……老师慢慢悠悠的用黑板一一擦除,又回到了世界的本原——黑漆漆空荡荡的黑板。

(很多年以后,我见过另一种类似的宗教仪式,一群喇嘛用各种颜色的沙子在地上绘制出精美绝伦的坛城,又在建成的那一刻迅速毁掉,尘归尘、土归土……)

化学课也令人生厌,老师是我在现实世界中第一个发现长相类似朱元璋的人,他常年穿着一身黑西服、戴着一副黑墨镜、手指上还有一颗硕大无比的金戒指,很像那个年代港片中的黑社会老大。他嗜酒如命、打麻将成瘾,但对讲课一点兴趣都没有,经常忘记带教材上课,而且经常忘记上节课讲到哪里了。唯一能引起他兴趣的就是做实验,记得一个闷热的下午,第一节课是化学,习惯中午吃碳水化合物的我们依旧由于血糖升高而犯困。(当然,这个碳水转化为葡萄糖的化学知识是很多年以后自学的。)我们的化学老师在讲台上认真搭建他的实验设备,酒精灯、烧杯等一系列不知名的器材,还有一个他喝光了饮料的易拉罐,时间过去半个小时了,他还在认真的倒腾那一堆东西,也许他今天要建造一间化工厂吧。正在大家都低着头自顾自的看书、打盹、聊天的时候,听到了一声清脆的打火机声音,他点燃了一支烟,紧接着听到一声可怕的爆炸,那个易拉罐被炸到了空中,嵌入到教室用报纸糊制的顶棚里,这一刻除了女生们的一声尖叫,就只听到老师的大笑声,他在黑板上快速的写下2H2+O2=2H2O,原来这个怪老头是在氢氧反应实验。后来听说这位化学老师有一位在台湾的大哥,一直希望他大哥带他离开大陆去台湾生活,结果到死也没能实现,我初中毕业后没几年,他肝癌去世,据说走的时候很凄凉,连那只金戒指也在混乱之中不知去向……

英语老师土生土长,没见过外国人,讲着一口不知道从哪里传承而来的口语,后来我们发现他居然也听不懂英语广播,跟我们没什么区别。哲学可以口口相传,但是外语真的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所以长期以来我的英语一直都是短板,因为受这位老师的影响,听力和口语始终无法突破。

语文老师特别小心眼,规矩又特别多,我特别不喜欢上她的课。夏天的午后,教室里闷热无比,我经常脸贴到冰冷的墙壁上寻求那一丝丝的清爽,伴随着她枯燥的讲课声沉沉入睡。终于有一次她忍无可忍,突然在上课时从睡梦中把我叫醒,让我背诵课后的几篇古诗,人在高度紧张的时候往往会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我慢慢起身、慢慢把课本合上的期间,眼睛飞快扫了一眼诗文,居然当场背诵了下来,我现在都记得她尴尬的表情,僵硬的挤出一丝笑容后幽幽地说,如果你们跟他一样,上课睡觉也能背诵课文,那我也没讲课的必要了,起身离开了教室。后来我才发现祸闯大了,她罢课了,最后还是班主任和班长把她请了回来。

除了有趣无趣的课程和形形色色的老师,还有奇奇怪怪的同学们,发生了很多光怪陆离的事情。

冲突中的自己与曾经的自己……

同样令人讨厌的还有我的父母,总想要掌控,会在意你为什么开始打扮自己,会在意你为什么放学后不是马上回家写作业而是出去玩,会在意你放学路上和谁相跟,会在意你为什么不看学习的书而是看武侠,会在意你为什么考试成绩一落千丈(初一第二学期我9门功课最高59、最低56)……

但是我要有我的生活,不受约束和支配的生活,而父母的支配欲却是持久的,这有什么办法呢?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而在子女眼里父母永远是“落后”的上一代,在有些家庭中,这种对抗可能一持续就是一辈子。只能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我们也在学习做更合格的父母。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们也懂得了在平等的基础上跟孩子做朋友,在孩子遇到挫折、心情不好的时候给予强有力的支撑。

我时常想,时间真的是太快了,我初中时候的回忆还停留在脑海里,记得那些该死的考试、喜欢或不喜欢的同学和老师、以及跟我的爸妈之间的各种冲突,可转瞬间就转场为现在,我已经奔五十的年龄,爸妈也近八十了,可爱的女儿已经初二。

我的爸妈拼命想在有生之年留给我们更多的回忆。之前不爱照相的他们现在每次跟我们团聚都想照一张合影,我心里明白他们所想,希望这张影像不仅留在房间里,还留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吧。他们为孩子买保险买理财,并悄悄的告诉我,将来等孩子出国时候告诉孩子这是爷爷奶奶的一点心意。每年的假期,他们都期盼我们回去,虽然只有短暂的相处,虽然经常是住够几天后会起冲突,但还是珍惜跟我们相处的短暂时光。——这是难免的,人就是这样,有群居动物的属性,喜欢热闹、喜欢社交,也有像猫科动物一般的高冷和孤独,希望有自己的领地,希望有自己的空间。

我能留给孩子什么呢?我的爸妈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总归会随着时间或流逝或贬值,留给我的精神财富却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以前我是不相信精神不灭的,但是很多次我看到你专注的样子,依稀看到了你爷爷的神韵,很神秘是吗?也许这就是基因的作用,也许这就是祖辈、父辈的品质在后代的延续,生生不灭。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种文化,应该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在血脉与精神传承吧。多年后我去华为,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副标语: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只有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才能体会任正非先生的哲学思考。身边很多的前华为同事都是一个人孤身一人出差到某个海外国家,先从学会租房子开始,再想方设法生存下去,最后一个人带出一个团队,做出一些成绩。既然出生不在罗马,也没有含着金钥匙,那就是要在假设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先解决生存问题,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忧患意识。

另外剖析我的内心世界,潜意识里也能发现爸妈留给我的一些不愉快的记忆。那一代的人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经历过斗争、饥饿、也经历了繁荣,最终虽然享受了国家发展的红利,但是依然有强烈的危机感,这种感觉让他们对待我们这代人有很强的控制欲,在家庭中他们就是绝对威严的存在,要勤俭、要节约、要积极、要忍让……,有积极的成分,也有不尽合理的成分,比如刻意强调了苦难意识,以至于我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睡懒觉、逛街消费等是很耻辱的行为。还有就是刻意强调了学习成绩,尤其对于我们这种家属大院里长大的孩子,父母之间无意识就会相互比较,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经常会导致晚餐时间变成了家庭批斗会,父母会针对你的成绩大做文章。不过好就好在孩子们之间各个年龄段都有,总会从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中找到自己的偶像,比如我小时候的偶像是那位大我7岁的邻居哥哥,他现在是一家市级三甲医院的院长,而这位院长的偶像是年长他几岁的另一个邻居哥哥,现在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副院长……

我们这代人父母的行为习惯、忧患意识也潜移默化到了我们这代人的骨子里,导致我们在对待自己的下一代时也按照惯性去延续过去的教育方式。但是时代不同了,过去的方法已不适用,这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社会,尽管它也存在诸多弊端,比如我们深恶痛绝的内卷,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连教育这种最需要沉淀的领域都无法避免。我们戴着上一代人的枷锁,在这个内卷到充满戾气的环境下去教育充满想象力的下一代人,想想就不合理,冲突在所难免。所以真的是要反思了

生命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是后知后觉的人,在你这个年龄时候还没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不过我的优势是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会比较深刻。

生命的本质离不开土地,这是万物生灵赖以生存的根基。还记得暑假时候,有时我会去农村的爷爷家或姥姥家,偶尔会去田地里帮忙,我对在玉米地里摘豆角印象深刻。茂密的玉米地一望无际,我跟着大人们踩在冰凉、泥泞的土地里,弯着腰穿梭在玉米秆之间摘取挂在上面的豆角。初秋的玉米十分壮实,一不小心就会被宽大修长的叶子划伤皮肤,更不要提时不时会遇到的各种花花绿绿的虫子,经常被吓得跳了起来,有一种浑身是毛刺的虫子,如果掉到脖子里,就会被扎出一片红斑。经常是一边干活一边心里暗骂,用现在的话说感觉有点无苦硬吃的味道。如果提到乐趣,那应该就是在天地里蹦跳的那些硕大的青蛙带来的,瞪着两只大眼睛,腮帮子一鼓一鼓的呱呱乱叫……

不过多年以后,我却能常常回忆到这幅画面,让我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中的美好往往伴随着缺陷和不完美;在生命的体验中也包含有恐惧,承认它的存在,接纳它,恐怖,只不过是一只虫子。

在农民的眼里,土地是最珍贵最根本的财富,它孕育了万物,只要掌握大自然的规律,顺应四时,哪怕一无所有,只要勤奋,总能从这片土地上获得生命赖以生存的力量。这里不得不赞叹老祖先的智慧,从刀耕火种开始,经过漫长的观察、归纳、总结,发现了大自然的规律,顺应四时、知天顺命,总结成宝贵的经验,一代代传承下去。至今在农村仍然延续着上千年的耕种传统,原始,但是只依赖双手就可以让土地发挥价值。

生命包括万物生灵,哪怕是一只蚂蚁都值得尊重。说来惭愧,我小时候是蚂蚁克星,用水浇灌蚂蚁洞;用放大镜烧蚂蚁;用樟脑丸画一个圈将蚂蚁围起来,看它们走不出去的样子;甚至于拔掉蚂蚁的触角,让它失去方向判断能力以及与同类沟通交流的能力……

据说蚂蚁是二维空间的生物,它很难理解三维世界发生的事情,所以想想很可怜,那些被我欺负的蚂蚁们一定觉得自然界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纵掌控它们的命运。据说在更高维的宇宙中,人类也像蚂蚁一样,被支配被掌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人和蚂蚁有什么分别呢?被霸凌、被孤立、被迷失方向,这真是生命的不幸。

我曾两次经历生死,第一次是2016年初的那场车祸,那时你才5岁,当时我一边走路一边跟你吵架,突然被一辆疾驰而过的本田CRV撞飞到空中,重重摔落到地上。我的大脑开启慢镜头模式,看见那辆车缓缓从我身边走过,甚至能看见车牌号码。直到听到你的哭声,我才反应过来我被撞了,感觉又回到了现实。我强忍着头痛与恶心,对你说了一句话:这不是你的错。其实我当时是有思想准备,我不希望万一我离开了你会因为车祸前不愉快的相处而后悔终生。第二次是2019年的急性心梗,我躺在手术台上,听见医生和护士们互相打气,说我们有半个小时时间,后来我才知道这半个小时原来指的是我的抢救时间——如果过了半个小时我可能就离开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白众生平等的含义,万物生灵也许一瞬间就会画上句号,完全束手无策。我当时脑海里已开启回忆,但奇怪的是回忆的都是自己做过的错事,想到的都是有没有生命中对不起的人,心里一直感慨,该不会连道歉的机会都没有了呢?人世间最大的恐惧莫过于生死,当时的情况下,正面自己的恐惧情绪,反倒变得淡然起来,内心变得很平静,然后任由自己求生的勇气从心底升起。

我对医护行业由衷的崇敬,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小时候在医院家属院长大,周围全是医护工作人员,大人们平常的聊天都是林林种种的患者与疾病。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有时会充当“交通员”的角色:去喊一下你爸(或妈),有个病人需要会诊。于是我们就无意中参与到了治疗过程中,不管身边的这些叔叔阿姨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人,可能有很多缺点,甚至彼此间可能有矛盾,但是只要穿上了白大褂,就马上变成了尽职尽责的医生、护士。社会身份取代了家庭身份,很多时候家庭身份又不得不让位于社会身份,比如你的那位哈尔滨的急诊医生阿姨,几乎每天都在医院抢救病人,甚至没时间照顾自己……

生命就是体验,伴随着快乐、悲伤,伴随着完美与不完美。每一种体验都很有意义。生命原本就有向上生长的力量,每个人都注定不凡,认真去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每一段经历。

智慧、勇气、情绪、价值、需求……

智慧:回到我的思考,初一其实是开始真正意义上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不同于小学时期,现在的你们开始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尽管这些思考还不全面,某些思想还很叛逆甚至极端,但是终究是告别了“被投喂“的第一步。如果所有人的思想、理念、行动都出乎意料的一致,就像被批量复制一样,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目前最流行的技术莫过于”ChatGPT”了,这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然而给”ChatGPT”投喂的信息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投以被“垄断“、被”选择“、被”加工“的信息,那么生成的就是被”训练“后的结果,所以其实从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人工智能的弊端,就是还是无法真正代替人类的思考。所以我在跟一个设计师朋友聊天时,他说”ChatGPT”可以生成看起来很出色的创意作品,但是却缺少“灵性“,所以真正的设计师可以一眼看出哪些作品是机器生成的。什么是”灵性“,我觉得可能就是创造性思考所带给作品(文章、图画、视频等)的灵魂。我想起你小时候问过的问题:为什么蚂蚁那么小,但是它却可以称之为生命,为什么计算机那么强大,但是却只能是工具。所以为了适应未来的社会,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应该保护好我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未来人工智能横行的时代,来自这个星球上最高等碳基生命的原创思考会更加珍贵。在艺术和哲学领域尤为如此,如果艺术是人类用心来探究世界的美好,那么哲学就是人类用心来探究世界的本源,——机器人如果询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却是人类至今没有思考清楚的终极问题。宇宙中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的问题,发现它们、解决它们,用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勇气: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回想起我小时候,经常面对黑漆漆的夜心生恐惧。近四十年以前,生活还不像现在这么便利,夜里经常停电,我现在都会记得我惧怕蜡烛光映射出的各种阴影,不由自主的会脑补出各种吓人的形状,当然,某些形状来自于姥姥的故事、可怕的电影(如《画皮》)、还有潜意识里的各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心由念起。

如果恐惧来源于未知,如果是自己不了解、或无法掌控的东西,那么终究会随着自己日渐积累的知识与能力、渐趋强大的内心而消失。如果恐惧来自于藏在内心潜意识里的,那么可能来自于幼年时候的记忆,比如我自己,小时候在姥姥家时候,曾经在一个暴雨的下午与小伙伴玩耍时迷路了,幸好被一个好心的老奶奶收留后得救。这段记忆被我的大脑封锁起来了,关于此事,我一点印象都没有,只是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天空一有闪电我就非常害怕,应该就是当时的紧张、痛苦、绝望等情绪没得到缓解,就像毒素一样积累到体内,遇到适合的土壤就会滋生发芽,影响我的内心。找到“毒素”的根源很难,如果自己找不到,不妨求助于专业的人士——比如心理医生、比如专业的方法——比如运动,瑜伽、冥想等来安抚内心,坚持正念。

如果恐惧来源于对自己不完美的失望,比如喜欢了被聚焦、被关注、被赞扬,一旦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失落,就会心生恐惧,这时不妨放慢脚步来观察自己,只要目标还在前方,不用管一时的成败得失,放过自己,更何况所有的评估手段都无法代表真正的能力,所以何必为对自己不客观的评价耿耿于怀呢?或者恐惧还来自于自己在某一方面非常薄弱。我在整个学生生涯里都是社恐症患者,我的不自信很多时候来源于对体育课的畏惧。我曾经讲过,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我妈妈的坚持让我得以降生,但是代价就是她被单位降了两级工资,我不清楚她在怀我的时候内心曾经历过多少次的挣扎,但是我觉得她当时的状态一定对我谨慎、敏感的性格的养成有影响。在我小的时候因为无法母乳喂养被寄养在奶妈家,又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小时候体弱多病,一岁了都不会翻身。所以可想而知上学后的我体育一定好不了,每次体育测试我几乎都是排名最后,尤其短跑简直就是我的噩梦,因为我经常在跑到50米左右时候就能感受到大脑缺氧、手脚抽筋,全班同学都能看到我跑步的姿势发生了变化,这真是非常丢人的事情。很多年后我因心梗才发现自己原来有先天性心脏桥,这可能来自于家族遗传,无法改变。先天的心理与生理缺陷也许就是我体育不好的原因吧。

既然无法改变,那就不如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承认自己的缺陷,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另外就是降低自己的预期,比如我只要通过适度的运动保证我的身体健康就行,别人怎么看与我无关,体育课我成绩怎么样也与我无关。

也许恐惧还来源于自己的父母、祖先,这真是令人神奇的现象,或许是基因的力量,或许是未知的大自然规律。比如在你几个月大的时候,只有在听到某一首儿歌时就会大哭,不清楚是不喜欢这首歌的旋律,还是诱发了你内心恐惧的种子发芽。这不是你的错,你的内心影响了外界对你的投射,保持一颗安定的心,接纳自己,全世界也会接纳你。

情绪:七情六欲,这应该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吧,虽然我不知道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是这有时并没有带给我们优越感,反倒让我们经常被各种情绪所困扰。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烦恼,我也不例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曾带给我快乐,因为我获得了进步、获得了荣誉和尊重,但是也让我遭遇到不公平,有嫉妒、有猜疑、有故意的欺负。我记得有一次我出差青岛,公司给我准备了一个星期的差旅费用,当我几乎身无分文的时候故意不给我转账,害的我饿了整整一天一夜。还有一次我周末在办公室加班,临时出去一趟就发现我工作使用的笔记本电脑丢失了,公司居然让我原价赔偿。因为种种这样的不公平待遇,让我曾经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一直不开心,内心充满对社会、对工作、尤其对造成自己不开心的人的怨恨。后来的转机也来自于内心的觉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当下,就会发现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积累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成了我的主要目标,其余的一切都可以忽略,好比佛陀在菩提树下误导,一定少不了风雨雷电的侵扰、一定少不了蛇虫的威胁、一定少不了路人的侮辱……

所有引发情绪触动的事件都会随着事件烟消云散,初中时候大家总喜欢将内心的感受刻在学校操场旁边小树林的树上,每棵树都被刻得遍体鳞伤,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刻下的话语会得到时间的见证,但多年过去,发现树上的这些印记早已被侵蚀——大自然在变化,内心也在变化,所有的坏情绪总会烟消云散。

何必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

不得不承认现在社会与过去相比更加多样化,但是高科技的发展并不代表社会更加完美,相反,我认为反倒暴露出社会更多的不完美,甚至有些不完美就是在发展中出现的,有发展必然有冲突,进步的同时总是会伴生出新的问题。比如手机的出现最初只是为了丰富人们的沟通,后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手机游戏、手机社交、手机支付等等都成了现在最普遍的应用,带给人便利的同时激发了新的诱惑,也产生了新的烦恼,乱花渐欲迷人眼。

不完美的世界:一方面是信息爆炸,在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的轮番轰炸下,人们接受了过多的信息,非但没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反倒成为一种负担,因为它们侵蚀了我们的思维习惯,就像小猫习惯被投喂零食后丧失自主进食的习惯一样,人们失去了系统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方面社会又刻意夸大竞争、刻意夸大欲望、刻意夸大焦虑,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内耗。内卷时代,如何安放其心尤为重要,如果把内心比作一池湖水,保持清澈一是靠自身的平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自然不会带起泥沙;二是靠及时的排污,当外界开始扰动的时候,及时将这些影响因素清除;三是靠及时的宣泄,避免形成漩涡或者堰塞湖,我们是无法做到绝对的干净,但是平静有助于让泥沙沉入水底,不会让我们的内心浑浊。

不完美的人际关系:非常遗憾,也许是聪明的产物,现在的人际关系复杂程度远超过去,尔虞我诈、落井下石、欺上瞒下、拉帮结派、狐假虎威……,这些社会上存在的现象开始出现在校园里。再加上整个社会充满戾气,人与人之间很容易爆发冲突。我不希望我们是小绵羊,但是也不希望我们介入到无聊的纠纷中。因此,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比如霸凌事件,希望能及时求助,也希望能保护自己。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站在更高的维度看生命的历程,人与人之间也许只有短暂的相遇,善缘如此,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相识不易,恶缘亦如此,避免过多接触,避免相交点变成了相交面,过多影响我们。

不完美的自己:我是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优点也有缺点,好比玫瑰再美都无法开口说话、鸟飞再高却无法在地面奔跑一样,如果把一个人所具有的特征全部枚举出来,感觉会是无穷尽,每一项都有长有短,哪里可以做到正圆呢?如有完人那岂不是佛陀?所以接受自己在某方面的不完美,无意义的过度竞争只会徒增烦恼。正视自己在某阶段的失败与低谷,月满则亏,人生本来就是波峰波谷的不断替代,波峰时候戒骄戒躁,波谷时养精蓄锐。另外,需要接受自己的快乐或糟糕情绪,正视自己的感受,并及时停止不愉快的回忆,好比如果反复观看一部恐怖电影就会反复遭到惊吓一样。

找到适合你的生存之道

懂爱:首先要爱自己,身体健康、内心快乐是我们对你的期望,所以可以尝试开始一项运动,身心不二,你会感受到乐趣,会让你更爱自己;爱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的阳光与美景,享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其次学会爱父母、爱亲人,今后还会遇到你喜欢的人。不要吝啬,勇敢的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享受别人爱你的感受。

正念:也许难以置信,坚持给自己积极的暗示非常重要,好的心态就会带给自己好的“风水”,无论世界上哪一种宗教,都会强调祈祷的作用,内心正向的能量会对周边产生积极的影响,很快就会发生积极的变化。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具有不良情绪的时候,正视你内心的感受,允许它的发生,然后去包容它、化解它。

进取:我不会强调学习,因为这不过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已,也不用担心短暂的休整会有什么恶劣的影响,在人生长跑中,偶尔蹲下来系鞋带、喝口水只会让自己的状态更好。社会本来就是在不断进步的,否则怎么会创造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世间万物本就具有向上的心,你需要做的只是找到适合你的成长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三天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每次结束的时候都会恋恋不舍,总有一种沉浸在课程中,意犹未尽的感觉,不愿意离开。 院长就是一...
    遇见1314阅读 244评论 0 2
  • 我想大声对自己对全世界说,经历了很多的跌宕起伏,我依然梦想自己成为曾经想成为的那个人,就算这种努力还需要五年,我愿...
    程程啦阅读 227评论 0 0
  • 原创:小舒(第10期学员) 编辑:杨荷 杨老师,真的真的非常感谢您的看到、关注、心被温暖着。 一个月的刻意学习,在...
    杨荷有爱倾听阅读 489评论 0 0
  • 一晃儿,春节假期从除夕到今天已经过去七天了,感觉好快,回顾一下感觉没干什么,但是每天还都是排的满满的。趁着上班前,...
    窝窝的周记簿阅读 268评论 4 2
  • 两个月,八篇文章,周更,三篇文章上过周旦评PK,一篇获得周旦。虽然没有斩获过月旦,但这样的成绩我已经给了自己雷鸣般...
    晓_说阅读 26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