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之后,我至今仍对那水磨腔的优美、笛声的悠扬、唱词的韵味记忆深刻,恰似一场四百年萦绕不绝的梦。这场梦里给我留下最深触动的却不是青春热烈的丽娘柳生,我想聊聊其中的一个小人物——陈最良。汤显祖用“鸿门腐儒”来形容这个角色,但细细读来,我读到的不仅仅是他潦倒秀才的样子,更读到了生活中每一个平凡人的影子。
陈最良是尽力生活的人。他十二岁进学,科场不顺,教书为生又遇失馆,后以医谋生,经营药店。一生多波折,到老落得病痛缠身,衣食无着,还被后生戏嘲为“陈绝粮”,俨然一副落第文人,晚年难捱的模样。在《闹殇》一出中,陈最良为了杜丽娘祭田之中的一点小利,放下儒生的身段,和石道姑“据理力争”,争夺祭田,二人言语之间,滑稽不已。回顾汤老笔下的陈最良,可谓是经历过了一系列生活的不顺遂,但也是这些细致的经历使这个《牡丹亭》里的纸片人显得更加真实。“腐儒”二字并不能完全概括陈最良,即使到头来,这位儒生落得了一个“儒变医,菜变齑”的境尴尬地,但在另一个角度之下,这亦是陈最良在底层摸爬滚打,尽力谋生的样子。
陈最良身上带着他的小狡猾。他学医不精,却抱着侥幸心理行医开馆,为杜丽娘诊脉失误之时,三言两语掩饰过去。又把南安太守杜宝所题的“儒医”二字当作招牌给自己加分。在第四十六出《折寇》亦显现出陈最良的狡猾心态,面对杜丽娘坟墓被掘之时,他心下已猜是柳梦梅所为,但却因为害怕承担责任,明明是他救了柳梦梅住进梅花观,却将柳生的来历赖到石道姑身上。反观当下的社会之中,陈最良的小狡猾十分常见,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为了一点私心耍些小聪明。
陈最良的小聪明也不永远都是负面的,亦有巧妙的一面。李全要他讲兵法,稍有不慎,这即是一道送命题。他巧妙地改用《论语》,他口中的“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不对”,原文实则是“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或许他也如孔子一般未学过兵法,也或许他仅仅是有意改用此句,为自己的不答找个理由。总之,陈最良说话常常引经据典,看似插科打诨,乱用经典,但确实起到了解围之用。陈最良的小聪明里或许有狡猾的痕迹,但也透露着机灵。
即使经历了生活的诸多打击,陈最良依旧保留了他生命的原色。陈最良骨子守着一份“真”,听闻杜宝要为女儿丽娘延请一名儒师,即使知道攀上杜宝这门好主顾有种种好处,他也并不愿同大多数人那般拼命钻营。他心下明白,这件事看似肥差,实际上却最难教好,况且自己学又不精。被杜宝选中做小姐儒师时,陈最良也主动坦诚自己科举失意,不卑不亢,身上依旧有那一份读书人的傲气。
陈最良还有着一份“善”。他遇见北上应试的柳梦梅,那时的柳梦梅尚未高中,只是不小心落水的窘迫书生。原本陈最良并不想管此闲事,但他本性之善驱使他伸出援手,尤其是在听闻柳梦梅也是读书人时,一颗“同理性”瞬间被牵引而出。此时的柳梦梅虽跋山涉水,历经万险,但依旧不后悔,坚信自己满腹才华,必将高中。陈最良将他救至梅花观,便以过来人的身份,善意忠告柳梦梅,科举之路并非如想象中的顺遂。
故事的最后,这位窘迫了大半生的儒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好运气。陈最良替杜大人传信招安了李全一众,被枢密大人门下引奏,结果圣旨下来:“陈最良有奔走口舌之才,可充黄门奏事官,赐其冠带。”陈最良花了大半辈子读书科举,最后却是凭着一丝机灵和运气完成了做官目标。
陈最良到底是个什么样得人?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但细细读过《牡丹亭》的人,或多或少从这个小配角中窥见自己的影子。他就像是生活中每一个被生活开过玩笑的普通人,吃过生活的苦头,还是会收拾心情,继续生活,在苦难之中学会生存之道。即使逃脱不了被生活磨平棱角的命运,也依旧在心底给自己保留了一分真,一点善。我读陈最良,读到的是每一个生活中的平凡人,每一个不断妥协又坚持自我的矛盾体。如果你还处于窘境之中,不用怕,谁知道那份属于“陈最良”的运气什么时候会降临到我们头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