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的学生,注定是不平凡的。
通过网络完成学业,通过摇号完成升学,我们的孩子正在经历着我们从未经历过的时代。
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在欣喜之余,又隐隐地感到了许多无奈:
从乖乖女变得叛逆任性;
从听话懂事,变得爱玩游戏、顶撞父母;
学习成绩也突然下降。
从前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相继出现,不得不让家长开始思考:孩子们的成长和突破究竟路在何方?
前不久,妈心理精心准备了一场关于孩子们的小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存在了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
怀着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担忧,我们写下了这封信,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够认真的读下去。
01关于师生和同学关系
家长们或多或少都听过一些孩子们关于老师的抱怨:
“我们数学老师太凶了,我一点都不喜欢他,也一点都不喜欢数学!”
“我觉得我们老师有点不公平,比如好学生和差学生犯了错,老师就会批评差学生,我就是希望老师都公平一些。”
因为一位老师,而讨厌一门学科,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种情况尤为常见。
出现这种情况后,孩子会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无心听讲,感到无精打采,对不喜欢的老师所讲授的课程也是不以为然,长期下去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都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有调查数据显示,70%的孩子会因为讨厌某位老师导致偏科,进而严重转变为厌恶学习,甚至最终泛化为逃避学校。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孩子面对的学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孩子难以适应和应对,便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师生之间的矛盾亦或是同学冲突,对于心理能量薄弱的孩子来说,都是导致厌学、逃学、辍学、甚至一些极端行为的导火索。
而相关数据表明,有15%的孩子休学后患有抑郁倾向,27%的孩子不堪忍受来自家庭的压力选择离家出走,而绝大多数离家出走的孩子,最终走向了犯罪之路。
因此,加强孩子的心理强度,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培养身心俱全学生的必然选择,也是帮孩子抵御伤害、面对困境时的有力支撑。
02手机游戏问题
“为什么妈妈不让我打游戏,一会都不让,怎么办?”
“明明答应了,又不让玩了,爸妈不守信用,怎么办?”
该类问题占据问卷中的比重仅次于家庭问题。
说起手机游戏,很多家长谈及色变,仿佛是洪水猛兽,媒体上报道的沉迷网络对青少年的伤害也早已不止一起:
在网上相信陌生人被诈骗十余万;
连续玩游戏导致猝死
分不清虚拟还是现实对朋友施加暴力伤害。
....
撇开这些小概率事件,因沉迷游戏而导致学习下降、亲子关系破裂,也是很多家庭都在面临的难题。
实际上,家长最抓狂的手机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孩子,成为了孩子负面情绪的发泄口。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过渡空间”的概念,即理想和现实的一个缓冲地带。
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不能被满足时,游戏中的虚拟世界就会趁机而入。
比如对家长或者学校有情绪,会选择在游戏中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受到老师批评,陷入自我否定时,游戏给予了孩子鼓励和认可;当没有朋友时,游戏有自己的团队可以并肩作战。
很多沉迷游戏的孩子是如此,一步步的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此时如果家长能够有能力满足孩子所缺失的心理需求,游戏这个过渡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衔接就会很顺畅。
当孩子不会感受到两个世界的落差,能够很自然的回归到现实世界。
但是如果父母、老师或者某些困难把孩子们逼到了绝路,他们才会真正地成瘾,也就是直接沉溺到过渡空间深处,再也无法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游戏其实是孩子的一根救命稻草。
把孩子推向深渊,还是选择帮孩子从困境中挣脱出来,是家长们需要去选择和思考的事情。
03亲子关系的问题
“考低分的时候不敢回家,怕家长生气,回家怕家长批评。”
“我回到家放下书包拿出作业开始写作业,之后爸爸回来,我什么也没干,他就开始叨叨叨,动不动就拿我撒气,使劲儿摔东西。”
亲子关系类型的问题,占据了近六成,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没有一个原生家庭绝对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挑战,只是挑战不同,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感的强烈程度也不同罢了。
换言之,就算家长自认为做到最好,也会在不经意间带给孩子一些心理创伤。
当孩子考得不好的时候,他的内心已经受了伤,还需要遭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到家还有父母的冷眼、失望的表情,甚至训斥、打骂。
长期的否定和评判,没有多少孩子能维护住那份自信。
当孩子回到家,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与家庭与父母的对抗上,孩子的精力会被分散、内耗掉。
久而久之成绩下降,更容易引起厌学现象的发生,成为负面情绪产生与对抗的恶性循环。
在六年级这个小升初的倍感压力的时期,这样的模式对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
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哪有什么父母,只不过是孩子养孩子。”
我们都期待父母是充满爱意的,是善于沟通的,是无微不至的,是收放自如的。
但实际上,父母不是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格问题、心理缺陷。
他们也可能来自一个不幸福的家庭,有一段孤独痛苦的经历。他们只是顶着一个叫作“父母”的貌似成熟的帽子,探索着一段完全陌生的角色。
如果父母不曾觉察和脱离原生家庭带来的潜意识的困境,这份创伤就会在孩子的身上不断的延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结语:
青春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第五个阶段,也是孩子性格变化最大,问题表现最多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90%的孩子会出现这个成长期特有的问题,厌学、沉迷游戏、和父母对抗都是一些普遍的现象。
而这类问题的发生,往往是家庭教育与相处问题的集中爆发。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既处于青春期的早期阶段,又处于小升初的关键节点,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有可能改变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弄清楚孩子各种问题背后心理动因,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难关,为孩子顺利发展成人奠定基础,也能够更加巩固亲子关系。
如果没有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会给孩子一生埋下难以愈合的伤口,而父母也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后机会。
妈心理作为一个专注青少年学习动力提升的平台,很大程度上,就是教会父母透视青春期孩子问题背后的心理根源,通过拉升父母的成长维度,带动父母与孩子的二次成长。
爱孩子是每位父母的本能,希望看到这封信的家长,能够及时察觉到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成为孩子成长路上,可以一同并肩作战的“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