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同同去了人民广场的少年儿童图书馆,给她办了张读者证,借了8本沉甸甸的绘本。同同初见满屋整齐罗列的书,那喜悦之情自是溢于言表。于是自顾自地挑了起来。同同,妈妈希望你像我一样爱上读书,这许是我寄予你的唯一厚望。多看无用之书,闲书,杂书,走进书的海洋,就像是你奋力去抓的那个泡泡一样,那将是一个更加五彩斑斓的世界。你在书中所学所感知的一切,将会受用一生。
时光微凉,儿时的记忆气息渐渐扑面而来。
那是许多许多年前的一个生日,我爸送给我一本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正是这本书的出现,开启了我的读书之门。对幼年近乎失忆的我,却对《皮》这本书中的某些内容场景记忆深刻。使得已过而立之年的我经常想起,为止动容。书中皮皮鲁和鲁西西一次次的探险,深深吸引着书外的我,那对于我真是个神奇的世界,从来没想象过的世界,无法用语言去形容我当时看那本书的感受,总之一遍遍流连忘返。至此之后我便深深的迷上了读书。
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我爸并没有再给我买更多的书。我只有眼馋其他同学的各种课外书。偷偷带回家如获至宝般读了起来。仅有几次,并没有外人知,包括我的父母,但这一段不为外人道的经历却成了我永远的痛,深深烙印在记忆的深处,不堪回首。对于书的那份热爱有增无减,仿佛也变成了我一生的救赎。
再后来,小姨住进了我们家,给我买了很多书,《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印象最深,其余的应该都是当年最火的儿童读物,我甘之如饴。真正徜徉在了童话世界中,那种感觉真美。
六年级临毕业那个学期,我贪玩跳墙摔裂了脚,在家休养了将近两个月。同学刘安琪瞒着爸妈借了我厚厚的《上下五千年》,我似懂非懂的看了个大概,想来以后喜欢历史,爱看历史类的书籍也有她的功劳吧。那段行动不便的岁月使得我彻底关闭了假小子疯跑的模式,安安静静地沉浸在书的海洋。真是应了那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初中里印象最深的便是放学后和同学淘着路边的书摊,过期的《读者》、《青年文摘》五角钱一本,很喜欢里面那些温暖的故事。也许因为看的多了,我记得我假期的日记每篇都有主题写的都很棒,老师还在班上提出表扬。学校附近有个书店,放了学经常去逛,只是不买。韩寒当时好像刚出名,书店里有他那本畅销书《三重门》,依然记得看他的介绍时的震惊程度。他是那个时代的异类。我的另一个关系不错的同学当时迷上了看言情小说,很入迷,每每去租,忘乎所以。可能是我晚熟的关系,那时不大感兴趣。
……
工作之后,买书便自由了。记得流连最多的地方便是铁道学院的书摊,虽是盗版的,但看的还是挺起劲的。相比书店好几十,买盗版虽不好,但胜在便宜。对书渴望了那么多年,终于能用自己挣得钱买,这感觉还是相当美妙的。郭敬明、安妮宝贝就是在那个阶段接触的也谈不上什么喜爱,风格迥异好奇罢了。犹记得在保税区工作的时候,总喜欢写些诗啊随笔什么的,都给打印出来,现在看来是幼稚的,但难得在于当时的那份心境。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思考,才能真正与内在的自己交流。谈恋爱前的几年,日记写了几大本。满满的都是自己宣泄的情绪,对时事的看法,对爱情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等等。自以为能洞若观火,实则只是隔靴搔痒。但那也是最真实的心路历程,无所谓幼稚。
后来看了周国平的写她的已逝去的女儿妞妞的札记,惊异于一个父亲那样深的舐犊之情,便迷上了他和他的书。喜欢他内在丰富的安静,喜欢他充满智慧与哲理的言语,喜欢他感伤细腻的笔触,他像一个大师,神祇一样,我仰望着,探触着他描述的世界。只是当时太年轻没经历没阅历,不能很深领悟到他解读的关于人生家庭婚姻等的真谛。我只是想象着,憧憬着,以为一切都是美好的,我能掌控的。后来才发现真的不是,不是生活欺骗了我,而是生活人性太残酷,足以颠覆一切。
后来上班地点离新玛特的新华书店很近,喜欢吃完午饭后到里面转转,总会买几本心怡的书,不在乎价钱了呢。那段时间买书的速度比看书的速度快,这么多年了,终于能随心所欲的买书了,儿时那些心酸的记忆,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