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奇迹》读后感
这本书应该是面向创业者们的,但实质上感觉更像是作者创办的“犹太商学院”的宣传本。
说是犹太商业思维,但作者引述下来更像是以此为噱头而已,书中仅仅是将“犹太思维”套入作者主导的几个成功的商业案例,再辅以一些“犹太朋友”的故事阐述出作者的理论,并没有什么真正系统化的关于“犹太思维”的解说。
不过总体上说,这其中有一些商业思维还是值得借鉴的。更重要的是,虽然如我等这种平庸的打工族是没什么做老板的命,但把自己当作一家公司去经营,站在更高的角度,说不定还是可以升职加薪成为“高级打工仔”的罢。
身为老板你只需要考虑两点,第一,做趋势;第二,可持续性。
借用乔布斯的一句话:
在进入一个商业领域时,作者的犹太朋友从一开始就在考虑怎么把生意做大,怎么做到全球范围,如何制定游戏规则,怎么运营才能获得整个市场的控制权——作为投资者,看懂趋势比懂业务更重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让最聪明的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话说起来虽然轻巧,但以我这些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经验来说,努力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看懂趋势要难上百倍——真正重要的知识,其实早就设了门槛。
犹太人最基本的创业精神:1.不畏风险;2.奉行双赢甚至多赢;3.务实;4.懂得感恩。
这几点说起来感觉像鸡汤,但其实做起来非常难,尤其是大多数人都不曾具备的“分享精神”。如果你发现了一个赚钱的好方法,你会分享给其他人知道吗?就算是别人的加入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仅仅只是一起赚——大多数还是不会愿意分享。
我不否认这世上也存在自私得完全不懂得感恩的人——和别人分享时也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人,所以其实在“分享”这件事上,如何把握好一个“度”也是很重要的。分享精神不是滥好人,不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和盘托出,而是在保证自身利益之下,再去帮助别人——这才是“双赢”以及“多赢”。
在传播学中,有两种理论,一个叫沉默螺旋理论,意思指当你认为自己是持有异见的少数派时,大多会选择沉默,因为害怕被孤立;另一个叫分沉默螺旋理论,意思指当听抗争,勇敢地发表不同意见。
如果说在上一个时代,保持沉默才是最好的生存法则,那么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则是完全颠倒过来了——少数人的意见反而能演变为舆论焦点。
这个时代,平庸已经吸引不了任何眼球了。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营销,产品本身的品质确实重要,但产品不应该再是目的,而变成了整个品牌运维中的一环,而品牌则是找到用户的心灵需求,把用户内心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购买力——即人造“势”。就如同各种如雨后春笋般的网红产品,真的是那些产品在同类竞品中出类拔萃吗?我看未必,真正出类拔萃的,是推动品牌的那些营销高手们吧。
犹太人做生意的关键在于以下五点:
第一条:犹太商人会去做趋势,什么是趋势?简单地说就是现在可能不是很火,但充满前景。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做趋势等于事半功倍;
第二条:犹太商人永远只做国家政策支持的事情;
第三条:选择自己能把握规则的事情;
第四条:如果我们自己无法制定游戏规则,那么我们就改写游戏规则;
第五条:犹太商人所投资的项目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从这里开始其实就已经可以看到作者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然后套用说这就是“犹太商业思维”,但真正的犹太思维到底是什么?这种抽象概念其实很难真正有定义。
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自己所选的项目是否是趋势上的事情呢?比如去云南或者广西,想要了解当地的趋势,一是去当地的发改委,去了解他们对当地的哪些企业是支持的;二是去银行,去问他们现在不给哪些行业贷款,对哪些行业是支持的。
摘录这一部分其实想提及的是,不仅是中国,哪怕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生存,只要是不是当权者,只要是没有能力影响政策,那都必须去顺应国家,不论自己内心是否认可。
牢骚什么的可以发一发,但真到实干的时候,聪明人一定会先研究明白国家政策,然后再行动。
“当一切都太正确时,一定有什么东西有问题。”
“我以身为犹太人为荣,犹太人从不同的观点,甚至从最矛盾的观点考虑每一个问题,如果说我身上有什么‘犹太天才’,完全是因为我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犹太商人索罗斯
还是那句古话,居安思危。尤其是在如今这个高速迭代的互联网时代,从PC到移动不过才短短数年,就已有无数曾经手握重要资源以及流量,看上去风光无限的企业跌下神坛。
而我一直是个很害怕安逸的人,我也曾拥有过他人看起来“岁月静好”的生活,从那些舒适的环境中走出来非常难,但我还是逼自己做到了——人们往往难以跳出那些能得到满足,但长远来看收益非常低的事情(也有人就喜欢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这是每个人的选择,当然这样的人就一定不会来看这类书籍了)。
看懂趋势非常难,学会注重长远目标收益,也很难。
最后就以书中一段鸡汤类的反思来作为结尾吧:
你是否诚实地工作着?
你是否腾出时间用于学习?
你是否努力地自救?
你是否求索着智慧?
你是否深入探求事物的本质?
努力是我们唯一能获得想要的东西的途径,但是国家大环境、思考深度、思维模式等等才是决定努力是否有效的因素。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