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由于全体教师参加磨课活动,课程安排临时调整,我受命负责照看两个班级的课堂纪律和作业监督。这次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出班级管理的复杂面貌,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自身经验的不足。
上学期在四小实习时,我所跟班级的学生纪律良好,师生相处融洽,管理起来相对得心应手。然而,这次面对的两个班级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我初次接触的陌生班级,另一个虽是我指导老师所带,但由于她并非班主任,我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直接交流。这种“临时接管”的身份,让我在管理过程中屡屡碰壁。
三班:初尝纪律管控之难
下午第一节课,我走进三班。委托老师曾告诉我:“这个班纪律不错,学生一般不会太吵。”然而,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
课堂伊始,教室里便弥漫着低语声,几个男生尤为活跃——有的折纸飞机,有的偷偷翻看网络小说,被我当场没收。其他学生也时不时交头接耳,整个教室像一锅即将沸腾的水,嘈杂声此起彼伏。
我原本计划利用这段时间批改作文,但持续的喧闹让我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无奈之下,我只能频繁起身巡视,用目光警示那些不安分的学生。然而,这种“被动灭火”式的管理收效甚微,纪律问题始终未能彻底解决。
课后,我将几个特别活跃的学生的照片发给委托老师。第二天,老师对班级进行了整顿,并让那几个调皮的学生向我道歉。这是我第一次收到学生的道歉,内心既欣慰又有些无措。委托老师后来解释道:“学生很会‘看人下菜’,他们能分辨实习老师和正式老师的区别,所以不太把你放在眼里。”
指导老师班级:混乱中的“危机”处理
如果说三班的纪律问题让我头疼,那么第四节在指导老师班级的经历则更让我措手不及。这节课的任务是学生互批作文,但由于我事先未剪好评价表,分发时手忙脚乱,导致秩序一时比较混乱。
许多非组长的学生涌上讲台争抢作文本,场面混乱不堪。尽管我尽力维持纪律,但批改过程中,教室里依旧喧闹不断。更棘手的是,危同学的作文本被人恶意涂鸦,前三页散落在地,第三单元的作文也未得到认真批改。
由于对班级情况不熟悉,我一时难以判断是谁所为,只能先安抚情绪激动的危同学,同时将情况报告给班主任。第二天,我了解到,危同学此前曾动手打人,对方出于报复心理才在他的作文本上乱涂乱画。班主任放学后召集相关学生协商,事情才暂时得以平息。
反思与成长:探寻班级管理之道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班级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面对纪律问题,我曾尝试“抓典型”的方式,但效果短暂,学生很快又恢复吵闹。我也曾向同学请教,但得到的建议大多局限于“用扩音器盖过学生声音”这类表层策略。
总结教训,我意识到几个关键点:
1.权威的建立不能仅靠身份,而需结合规则与互动——学生能敏锐感知教师的掌控力,因此需提前明确纪律要求,并保持一致性。
2.流程管理至关重要——无论是作业分发还是课堂活动,都应提前规划,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混乱。
3.突发事件需冷静应对——遇到学生冲突时,应先稳定情绪,再寻求班主任或学校的支持,而非独自硬扛。
未来,我计划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管理智慧,同时通过阅读和实践,逐步摸索适合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教育之路漫长,但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