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是杨绛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日。
杨绛先生,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通晓英语、法语,自学西班牙语,翻译了巨著《堂吉诃德》;她是一位哲人,有底气说出“我谁都不与谁争,与谁争我都不屑”;她是生活的勇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是她处事的淡定和从容;她的文字平淡却意境深远,总能带给我们温暖与力量。
杨绛先生留给我们的是她淡泊明志的处事态度,但是之所以能够淡泊明志,淡定从容,有底气有能力说出足以让世人警醒的话,归其原因她在不断地成长,靠什么成长?读书!哪怕是到了105岁,她仍然在读书。
她留给我们很多警句,有一句是:“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现实中的我们,太过于追求金钱和名利,又同时给自己带来烦恼。在生活中为琐事而烦恼,在职场上为晋升而忧虑,这一切的原因不过是自己没有豁达的心态,没有足够强的专业能力来支撑。
1.
杨绛先生说她自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才由淘气转为好学的。
小时候,看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和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在书香门第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都喜欢读书,就是因为这样的家庭里,父母有阅读的习惯,从而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爱上读书。
孩子以父母为榜样,学习父母的样子,模仿父母的行为。
黄磊学识渊博,文采飞扬,喜欢读书。从《西游记》到武侠小说,从卡尔维诺到东野圭吾再到俄罗斯文学,没有他不爱看的。
在他的影响下,女儿多多更是爱读书。黄磊和妻子也都曾发布过多多读书的照片。
黄磊自己也说:“她现在每天必须要读完一本书(很薄的小册子),不管是晚上睡觉前还是早晨起床后,都会抱着书看。”
他经常陪伴多多读书,在多多二年级的时候,还一起翻译作品《圣诞老爸的来信》。
林清玄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她读过的书。”
多多的每次出现都会圈粉无数,是因为她文雅恬静,气质不凡,这也许就是读书带来的沉淀。
2.
知乎上,有人提问:“读过很多书,然后大部分忘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有位网友的回答形象地说出了读书的意义。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事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
现在的父母也在有意识地让孩子多读书,可是,却一味要求孩子去读什么书,限制孩子的兴趣,只允许读“有用的书”。
白岩松曾说:“我儿子第一本书详细读的书是武侠,我非常纵容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他在年少时喜欢读书,而不是读哪本书。”
正因为他没有限制儿子读什么书,所以儿子后来因武侠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也向外延伸。
于丹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很美。但在牛羊的眼里,它却只是饲料。如今是世上的鲜花少了吗?其实是牛羊的眼光多了。当我们要求孩子多刷题,多看卷子,少看闲书时,其实是害了孩子。当有一天孩子长大了、失眠了、失恋了、受挫折了,他不可能用刷题来解决问题,那时候他可能没有你的陪伴,也没有人去心疼,唯有读书才能帮到他,只有书不会背叛他。所以,人要读有用的书,更要读有趣的书。”
在现在竞争激烈的学习中,父母们的眼光都集中在了学习上,不允许孩子读课外书,限制孩子读书的广度。就像于丹所说的要求孩子多刷题,多看卷子,少读闲书。但其实,这样做最终还是害了孩子。
当孩子遇到挫折,要承受苦难时,可能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人可以诉说,也许只有读书可以帮到他。
就像林徽因,她有着不快乐的童年,母亲受到冷落,与父亲分居,她跟着母亲住。有时去找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玩,回去后就会被母亲狠狠数落半日。
林徽因活得抑郁而黑暗。这时,解救她的就是书,跟着姑姑学会识字后便泡进藏书中。读书驱散了她心中的黑暗,让她变成了一朵莲花,活得理性、坦荡、磊落。
林清玄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她读过的书。”
如果无法给孩子永远的庇护,也许引导他读书,放纵他读书,让书里的内容成为他的学和肉,藏在他的气质里。忍耐住寂寞孤独,更能承受住名利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