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啖盐说蜜
——吃咸的说甜的胡诌乱侃
这几日阳光明媚,便到洛阳桥去走走。
最近《清平乐》热播,片中有我们从小就熟悉的背诵天团,范仲淹、韩琦、晏殊、苏舜卿、欧阳修、司马光等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逢考必出;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天下无人不晓。
泉州的洛阳桥,“洛阳”两字听起来很宋朝,是的,洛阳桥正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建的工程,原名叫做"万安桥",是古代中国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这位蔡襄,福建仙游人士,那是我们福建人的骄傲。
当年在福建为官,做了N多有益于福建人民的政绩。
在泉州建造洛阳桥,在福州去除民间蛊害,在福州至漳州的七百里驿道上种植松柏,主持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并对福建茶和福建荔枝做深入了解,著有《茶录》和《荔枝谱》,而《荔枝谱》则是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和北宋背诵天团一样,蔡襄的诗文清奇,书法浑厚端庄,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说他是一名文学家书法家不为过,但他更是政治家,是一位脑洞开阔的科学家。
一座洛阳桥,有两大世界首创。
话说蔡襄与他的团队在建造洛阳桥时,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这是其一。其二,为了巩固基石,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海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
如今你来洛阳桥,桥下人家多种植海蛎,这和当年蔡襄造桥不无关系。
桥南海蛎,自成品牌,是与蟳蜅海蛎抗衡的极品蛎种,甘甜自不必说,肉身比蟳蜅海蛎更为紧实。
而如今的洛阳桥,已不是当年波涛汹涌的情景了,桥下多滩涂,利于种蛏,于是洛阳桥畔的人家,除了种海蛎,还种海蛏。
游风光,离不开美食,疫情时期,洛阳桥南古街多关闭,有一户号称桥南老字号的海蛎店铺,竟然是北方人在经营,商业如此,甚是无趣,于是买了些许海蛎和海蛏回家,海蛎我已经分享了好多种做法,就不赘述,今天我来和大伙分享椒盐海蛏的吃法。
【椒盐海蛏】
一、准备食材:
海蛏、地瓜粉、姜、蒜、辣椒、椒盐、葱蒜等。
二、草草叨叨:
海蛏刚上市,非常鲜、嫩、甜,而椒盐海蛏,那味道绝了,不是平常物可比拟,但应该用大蛏、老蛏为好,我今天的蛏是新蛏,略小。
新蛏清炒最好不过,可今儿非常想吃椒盐海蛏,也就不分什么老蛏新蛏了。
三、操作过程:
1、蛏浸泡盐水中去除杂质,清洗干净。
2、姜剁碎、蒜剁泥、辣椒切小圈、葱蒜切丁。
3、洗干净的蛏,用一把剪刀或小刀,将蛏壳中间的筋给割断,再扒开壳;
去掉一边的壳,留下半边壳和蛏肉。
4、滚上地瓜粉。
5、油温7成时,下油锅炸熟;
捞起待用。
6、锅中留底油,爆香姜蒜辣椒;
再将炸好的蛏放入;
少许椒盐;
放入葱蒜花,快速翻拌均匀即可出锅。
椒盐海蛏端上桌,这么一碟,我三分钟就解决了。
一座洛阳桥,品味的是千年前北宋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达,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桥梁建造的奇思妙想。
而蔡襄的成就,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他是世代福建人引以为傲的偶像。
蔡襄还是当之无愧的美食家,他让建瓯的建茶名扬天下,一部《荔枝谱》世人都知道仙游的荔枝,而蔡襄留给泉州的,除了这座历经千年不塌的洛阳桥,还有海蛎,以及衍生出来的海蛏。
“草草啖盐说蜜”,谈三餐美食,讲四方风情,看似草草,却是人间百味。
喜欢请点赞鼓励,觉得有价值就转发、收藏。
而无论喜欢与否都在评论区说两句,我会更努力。
原创不易,拒绝不良自媒体盗文盗图,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