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问一个我朋友圈文笔很厉害的老师,想让她帮我推荐一个可以练习表达的课程。她问我具体想练习哪方面。我一下子懵了,我想着是找一个课程,可以倒逼我每天去写一写,把我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那些感悟写下来,让时间和经历能有迹可循,借助课程我在写作上面也能有些提升。聊到我后面,她就没回答下去了,我想着她可能忙其他事情忘了吧。
然而我自己还在想。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
我是一个离开职场已经快6年的全职妈妈了,孩子快5岁了。她2岁前,我似乎真的就是一门心思照顾她,吃穿住,看得最多的书就是关于育儿。现在想想那会挺快乐的,就像工作时的状态,哄睡完孩子那一刻的快乐就跟放假一样。从开始不定时的放假到后面规律的定时放假,慢慢从她时间来回到我自己的时间。每一次她的睡觉时间,就是对我的极大犒赏。我可以刷手机,怕错过这个世界的什么一样,后来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可错过的,只是我想找把精力拉回到自己身上。后来慢慢得,固定有了下午一段长达2个小时的午睡时间,我开始思考我要怎么有意义的度过了。那两个小时里,我做过馒头,蛋糕;刷过电影,电视剧和综艺;我也看过书和电影;我也用来练习硬笔。现在想来,我真的做过很多的事,但好像都被我匆匆度过了,因为我要的太多,最后好像都没有被牢牢抓住。
这段时间,手机内存经常告急。我在频繁删照片。一些截图的过期资讯毫无留恋的被删掉了,属于做自己的那些珍贵回忆被留下,其余最多的就是孩子的那些成长片段。但很庆幸,从孩子出生开始,我在亲宝宝就做记录了,一直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记录。这成了我和孩子爸爸回忆孩子成长的常去的地方,好几次去翻,越翻越想翻,停不下来。我也好珍惜我有这个美好的记录库。所以,关于孩子的好多照片我其实也可以放心删除,因为都有上传在亲宝宝。
在删除照片的过程中,我也在想什么是应该被留下的回忆呢?怎样是最好的留存方式呢?
我想到了用文字去表达和记录,成长那些画面可以做成短视频去回看。
孩子2岁后,也就是2022年,我开始接触到线上的知识付费课程。我外出学习了整理,线上学习了硬笔练字和形象美学的课程。这一年,我的相册里多了很多关于我自己的照片。我开始慢慢找回我自己了。
学习留存道的中高级课程,我想把它做成我的事业。2023年,我决定带孩子回老家发展这个项目。上半年,孩子入托一个学期,第一个月就是一直在厌学的状态,时好时不好,我的整理大业一直没起来;真正做整理这块还是从下半年9月份开始,去台州上了《人生必修整理课》,和台州的负责人有聊到进一步的发展规划。当时想着要去申请留存道合伙人,我要去完成那些要求。后面开始找客户,去做整理。当我积极分享朋友圈,还是有些收获的。我开始忙碌起来。我记得几个片段。我让我妈去接孩子放学,我整理好回家,我妈做好饭她又着急回家,家里就又剩下我和女儿两个人。我当时很想有人能带着孩子,我可以自己消遣会,因为整理工作完后我很疲惫。这个状态就是我要从一个专心工作的状态回来后,却面临的是另一个带娃的工作状态。当时只有身累,我可能刷会手机就能缓过来,没有缓冲就到孩子那,陪伴质量也不会很高。也可能是我也在适应慢慢工作的状态中。
后来因为留存道的课程升级,要求我们复训考证。我也准备跟上去刷新所学的,再回顾也挺好的。后面比较打击的是我需要再花费1W去学习才能拿到和课改前的高级证书一样的资质,明明课改前我已经是上过的。所以,我开始全面去考虑,整理这个事情我还要不要做下去。
2023年这一年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孩子爸爸在外地发展。我想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后,发展我的整理事业。我发现我没办法既要兼顾孩子的成长,又要重新拓展一份全新事业。我需要回归到我这个人身上,认真全面的分析自己想做些什么。
因为长期全职,我适应了这种随着孩子作息我掌控时间的安排,我多余的时间就是孩子上学的时候;我得承认我也不是一个E人,相比起和朋友闲聊,我更喜欢把时间用来学习,提升自己技能上面。我做不到每周去演讲俱乐部,因为初衷是有扩大我的社交圈子,为整理助力这个因素的,锻炼口才也是一方面。做整理这个事,就需要我不断走出去,去拓客,去宣传,我好像还没有那么大的热情去做这些事情。没有整理圈子的浸泡,我的热爱还不那么够。整理这个事我慢慢搁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