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词的范围扩大;"小姐"词的范围缩小。
古人表示尊称有五种。
第一,称呼别人的字。
比如说,"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
第二,用爵位、职衔、身份等等,这些来称呼他。
比如《项羽本纪》中,大王何来操?这是张良和刘邦的对话,他称呼刘邦为大王;《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帝曰相国休矣。没有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而称呼他的官职,这也是一种尊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称呼他为将军。这都是用职衔或身份来称呼他们。
第三,用美德之词来称呼别人。古代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卿等。这都是原来的职位。比如说,公、侯、伯、子、男,这都是爵位;比如"君",他是统治天下的人;公子,那是诸侯贵族的儿子或女儿。后来就把这些词用为尊称了,因为这些称呼都是称呼地位比较高的人。这样称呼表示尊重。《孟子.滕文公》中,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这个"子"就是尊称。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这里的君也是尊称;《史记.留侯世家》中说,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这个公也是这样的。可能是表示孔武有力,或者表示身份比较高贵。用这样一些词来称呼美称对方,也是一种美称。马中锡的《中山狼传》,先生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我微命乎?先生,为什么是尊称呢?,先生和后生他是一对反义词,相对而言,出生在前的相对年龄比较长,出生在后的那年龄就比较小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可能他的知识就没有年龄比较大的人多。所以这个先生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尊称。在现代汉语中,先生可以是一个女子对自己的老公、丈夫的一种称呼。也可以是我们用来称呼比较有学问的人,某某先生。称呼有学问的人为先生,这样就不分男女。男学者可以称之为先生,女学者也可以称之为先生。
第四,称呼别人的近侍,或者说别人站的地方住的地方。这类尊称一般是用来称呼君王或者比较尊贵的人。比如说,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秦始皇本纪》中,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这里面的"陛下"就是指秦始皇,但他不敢直说那个嬴政,用了一个尊称陛下。
第五,用表敬的副词,往往是用在动词的前面。《左传.庄公十年》中,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从"的意思就是"跟从",在"从"的前面加一个"请"字,表示尊重。例如:敬,谨,惠,蒙都是表敬的副词。
古人除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自己还经常用谦称。表示自己谦逊礼貌,同时抬高对方。表示谦逊,主要有四种方法。
*第一,自己称呼自己的名。在古代,一般一个人有了字以后,别人是不能够称呼他的名字,除非尊者。但是尊者最好也是称呼他的字。但是他自己说自己可以称呼自己的名,表示谦逊。《论语.述尔篇》,丘也幸,苟有遇,人必知之。说,孔夫子太幸运了,只要有一点小过错,人家就知道了。不称"仲尼",也不称"夫子",这里的"丘"就是孔夫子对自己的谦称。
第二,自称低贱的身份。这个是用的比较多的方法。在古代很低贱的身份,当然就是奴隶了。《尚书.费誓》中,臣妾逋逃,那个"臣"和"妾"就是男奴隶和女奴隶。后来的奴仆都是很低贱的身份;《汉书.刑法志》中,妾父为吏,其中皆称其廉平。就是说我的父亲,但是我们说提赢就是一个小女孩儿,她也并不是说谁家的一个奴仆。她说"妾",她就是以这个奴隶的身份来称呼自己。《红楼梦》中,林黛玉有时候也自称"奴"。林黛玉是大家闺秀。她怎么可能是奴隶呢?也不过是用这种低贱的身份来自称而已。
第三,自称不德卑贱之词。就是一种很不好的意思,比如说像"寡人"指寡德之人;"不穀"gu指不养,穀是谷物,引申出来养活的意思,长的不好的意思。这些词一般用来君王自称。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布谷就是君王自称;在《尚书》里边,有时候还说"予一人"、"予小子"。《尚书.盘庚篇》中,惟汝含德,不惕ti予一人。这个"予一人"和"寡人"一样的意思,都是指自己一个人,没有别的朋友来辅佐来帮助。当然,这是谦称,实际上辅佐国王的人很多。但是每一个国王都不希望出现这样一种没有人辅佐的场面,那就是众叛亲离了。那么时常他可能用这样的不德卑贱之词来警惕自己,不要沦为寡人。
第四,用表示谦逊的副词。这样的副词他也经常用在动词的前面。比如说,窃、伏、伏惟、恭、猥、辱等词。《孔雀东南飞》中,府吏常跪告,伏惟启阿母。这个"伏"字就是趴在地上的意思,表示谦虚。我们说最谦逊的就是五体投地。"窃"字用的很多。比如说,李斯的《谏逐客书》中,臣闻吏义逐客,窃以为过矣。"窃"私下的意思,我私下里认为这是错的,也表示一种谦称。"辱"字,囊者辱赐书。说,如果您写给我一封书信,这对您来说是一种侮辱,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到一个很低微很卑微的位置。
上面就是古代汉语里面常用的谦称表示法和敬称表示法。其实古今汉语里面,很多词都可以表示尊称,而且尊称还会泛化。就是说它的使用范围还会扩大。尤其是"公子"这个词,原来指的是贵族的儿子或女儿叫"公子",到了明清时代只要是想尊称别人都可以叫"公子",张公子,李公子。还有"孝廉"这个词,孝廉在汉代,他是举孝廉,就是征举制。到了明清两代,有时候称读书人也可以尊称他为孝廉。像秀才、员外、状元等。"状元"这个词非常明显,在古代一定是要在殿试里面拿到第一名的。但是现在我们有一个俗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是杀猪的,还是定鞋的,还是种树的,或者是开车的,不管是什么职业,只要拿了第一名,都可以叫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