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现患人数已达3.3亿,这意味着每4个人中就可能有1人患病 。在死因构成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远超癌症等其他疾病。如此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面对这一严峻的健康挑战,深入探究其发病原因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大量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在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正常情况下,它在体内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成人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参考值一般为5 - 15μmol/L。然而,当各种因素导致其代谢出现异常时,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就会升高,当高于15μmol/L时,就被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但也有观点认为,同型半胱氨酸的安全值应更为严格。20年前国际上就有研究认为,同型半胱氨酸小于6.3μmol/L才安全。2004年发表在JANA杂志的《同型半胱氨酸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当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达到6.3μmol/L时,即已进入心脑血管事件高危区。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研究的支持,因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一旦升高,哪怕未达到传统定义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标准,也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被证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众多权威研究和医学共识都对此予以确认。美国心脏协会(AHA)卒中指南(2006)、世界卫生组织(WHO)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以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等均指出,高同型半胱氨酸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具有临床诊断、筛查和防治干预价值,通常将≥10μmol/L作为具有临床意义的界值。而当同型半胱氨酸处于6.3 - 10μmol/L之间时,虽然未达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标准,但也处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对高危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高同型半胱氨酸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直接损害。它可以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系列炎症因子,引发炎症反应,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受损的血管内皮会变得粗糙不平,使得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不断增大,会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一旦斑块破裂,还会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而且,随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这种损害的程度和发生风险也会增加,在同型半胱氨酸超过6.3μmol/L时,风险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高同型半胱氨酸还会干扰体内的凝血机制。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凝血和抗凝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以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但高同型半胱氨酸会打破这种平衡,它可以促进凝血因子的活化,同时抑制抗凝物质的活性,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研究表明,当同型半胱氨酸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超过6.3μmol/L时,对凝血机制的干扰更为显著,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我国居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饮食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部分地区居民饮食中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营养素摄入不足。这些营养素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辅酶,缺乏它们会导致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受阻,从而使其在体内蓄积。以叶酸为例,新鲜蔬菜和水果是叶酸的重要来源,但一些居民由于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或者在烹饪过程中过度加工导致叶酸大量流失,使得体内叶酸缺乏较为普遍。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长期吸烟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同时干扰体内的氧化还原平衡,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代谢途径;过量饮酒会损害肝脏功能,而肝脏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肝功能受损会导致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异常;缺乏运动则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堆积,进而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和排出。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我国居民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情况较为常见,进一步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解决这个问题请先从普及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开始,积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有望有效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守护居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