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0日~8月24日)
今天是2018年8月20号,阳光明媚。爸爸送儿子去上学。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儿子由体制转到国学堂,开启他人生崭新的一面。
每个来到北辰学堂的学子都要行入学礼,李校长在做简单的礼仪介绍。在老师的带领下,家长学生都要给孔老夫子行礼。在叩头的当时我就感觉孔老夫子真的就是在我们面前。那种从未有过的恭敬虔诚油然而生。拜孔的照片没有记录下来,但是圣人已经刻在了我们的心里。
李校长带领孩子写人生的第一个毛笔字——人,来到这里就是要学习做人。充分体现了校长对孩子们的寄托。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解答。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父母对孩子训话。爸爸妈妈说出了对孩子的祝福与希望,儿子听得非常认真。感觉就像送儿上战场,有一种不舍,但更多的是祝福。
第一堂课开始了
《教育手记一一新生入学》
今天上午三位新生鲁哲、李彦伯、樊宸钢正式加入北辰学堂。入学礼毕,孩子们带着师长、父母的希望、叮嘱,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经过大致摸底,发现鲁哲、李彦伯理解能力较强,宸钢的数学计算较为过硬,鲁哲英文较好。
为了察其志,讲了一些年少有为的故事。发现他们三人眼中带着亮光,应是可塑之才。
鲁哲同学时不时唱唱谱子,吟吟《陋室铭》,宸钢同学很爱动脑筋。彦伯同学动手能力较强。
丫丫和翔翔当小老师,领读哥哥们《孝经》。
晚上,宸刚同学想妈妈了。给他讲了小老鹰学飞、狐狸自立的故事,他听得很认真,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主动回宿舍了。
静笃
2018.8.20
朝起早
孩子反应饭很好吃,大孩子给小孩子盛饭。
课上孩子们在聚精会神写字。
甲骨文,金文,篆文,这些字感觉像一个个跳舞的小人儿。
儿子主动承担一个教室的卫生。
好像在训练孩子的专注力。
课余时间孩子们下五子棋。
教育手记:教学与聊天
今天一早彦伯就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昨天的对联我想出更好的了。”我一听,还不错,词性对上了,但有重复的字,建议他再改改。他一点也没沮丧,很开心地说:“一定会有更好的。”昨天对对子,丫丫也有不错的表现。
早上打扫卫生时间,不见宸钢。原来宿舍值日后跟着三楼的班级去晨练了。吃完早饭后向他讲了“出必告,返必面”的重要。
今天为孩子们梳理、讲解《孝经》第一章。以“孝”为起点,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孩子们也能讲出不少关于孝行的故事,并能对应自身言行。
这一章虽然较长,大家已基本会背了。鲁哲同学有两处需要提醒。当把其中的逻辑再次梳理时,他便背得很顺。
课间休息时,宸钢同学拿着一本厚厚的书,打开其中一页对我说,“老师,我妈妈很喜欢这个,你能帮我拍下来,发给她吗?”我定睛一看,“禅”这个大标题很是醒目。我说:“妈妈很喜欢禅文化,是吗?”他有点羞涩地点点头。我们拍了这个主题的内容,发了过去,宸钢妈妈看了很是感动。他也一说起妈妈,眼中就浮现出温柔的光彩。
在故事课上,我们讲了《窗边的小豆豆》被牧羊犬洛基咬掉耳朵那一章。翔翔下意识的捂着耳朵,替小豆豆觉得疼。从小豆豆关心“朋友”胜过自己,沿展到动物与人的根本区别,又到安全意识。我只读给他们一篇文字,一个思路,孩子们由此想到的故事一个接一个,向我呈现了一个个饱满的灵魂。这节课我从孩子们那里学到很多,想信这只是开始。
今天和孩子们聊了很多,现在还能想起的是:从汉字“我”,聊到“朕”,又以“朕”聊到历史、夏商周、二里头文化;从“无”到“兀”字,又聊到π,又从π聊到霍金,又从霍金引出量子物理学,又涉及到佛学。
晚上,同学们要求开辩论课,正方彦伯同学,反方鲁哲同学。主题是“人到底有没有灵魂”,这是他们新想的题目,与白天他们辩论的已不是一个主题。
只见正方侃侃而谈,反方频频点头。我建议反方驳斥正方,这才像是一场辩论啊。反方于是进行了发言,很有力的支持了正方。并且建议正方继续发言,这几乎成了正方的一言堂,这也应是历史上最没有争议,最和平的一场辩论赛。
2018.8.21
模仿穹顶式屋顶。
学习剪纸与画画。
教育手记:好孩子是用出来的
今天下午,鲁哲有些自豪地感叹到“我已经有好几个司长职务了。”一脸的阳光明媚。鲁哲一来了,便担任饮水司长,尽职尽责。每天一下了课,就招呼同学们喝水,见有些同学迟迟不动,干脆帮同学接好水,将水杯递到同学手中。饮水机一见底了,又马上打水,灌水。他在餐厅坐得最端,并帮助老师提醒大家坐正、端碗。
早上值日时,我问大家,“谁打扫教室?谁打扫古琴室?”彥伯总挑难度较大的做,一人打扫整个教室,又整洁,又迅速。体育课上教大家压腿,很见功夫。又教大家足球的规则,带着同学们踢球。大家玩在一处,很开心。
宸钢也已渐渐适应,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无论老师安排做什么,总是十二分的用心。总有种纯然的善意,在举手投足间流露。
原本,今天想让孩子们各展身手,当回小老师。但哥哥们都太腼腆,弟弟妹妹“当仁不让”,分别教大家手工和画画。
翔翔一开始,还有些耐心。教到一半,有点急燥。好在,不像之前那般倔强,能听进话去。一说他,马上便改了。
手工课结束后,翔翔长舒一口气说,“累死我了。”紧接着又说:“这一节课,终身难忘啊。”我心里一惊,“终身难忘”。对,这不就是我期望的教育效果吗?《学记》中说,“学(xⅰao)学半”。学与教加起来,才购成教育的整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几次难忘的经历与时刻,教育才有可观之处。
讲习营期间,晚上复讲。一名大三的学生说,感谢有这样当众讲话的机会,在大学三年的时间里,她都没有机会站在讲台上。经接触,发现她很有创造性思维,又乐于探究事物的本源。这么难得的人才,就在所谓的大学里,被无声的埋没了吗?
因材施教,各尽其材。需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施展。
丫丫一向很有绘画的天份,可谓笔耕不缀,光送老师的画,都有些数不清。暑假期间画了很多画,不但画了,还去义卖。只因听老师讲了《蚊帐大使》的故事,她便想向凯璱琳那样,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丫丫站在凳子上极为用心的画着,不一会,一把大肚茶壶和一只细长蚂蚱便呈现在黑板上。她又向大家讲解,画的顺序是怎样的。一开始不知她为何选这两种看似无关的东西。后来,见她在纸上的画,恍然大悟。纸上的画多了一幅茶具,这应是在妈妈茶店里,捉了一只蚂蚱。原来很写实。
2018.8.22
孩子们画的《宿建德江》。
教育手记:规正言行
通过几天的观察,三位新生存在的问题已有所显现。
彦伯因为思想活跃,在同学说完话之后,他有时会接别人的话。并且,顺口说出他认为好笑,却有些伤人的话语。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位心地纯正的孩子,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
快乐,这个词,在人们丧失精神家园后,被拿来当成了慰藉精神的鸦片。不是说不能、不应快乐。而是,“乐”本是结果,不应本末倒置。“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也在讲乐,但强调的是内心的充盈与满足。心灵的滋养与升华,是因,是本。感到喜悦,是果,是末。本末倒置,势必“乐而无味”,“瞬间即逝”留不下半点痕迹。为了取悦自己,而不小心伤害到他人,更是不可取。社会大环境确不容乐观,时常可以,电视上以互相讥讽为乐节目。大环境不佳,是事实。但那不能成为“口不择言”的理由。我们的班规,第一点便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从中悟出谨言慎行的道理,我们也当给心灵与言行立一界限。
彦伯、鲁哲、宸钢,有一共同的问题需改进一一坐势。彦伯喜欢趴在桌上,鲁哲写字时一肩高一肩低,宸钢常弓着背。从“心正身正”到“身正体健”,给孩子讲了坐立姿的重 要性,并对此进行严格要求、约束。
只有身心皆健,教育才算有地方矢。
2018.8.23
8月24日,我和爸爸去学堂接儿子。首先开了一个家长会。家长,校长,老师互相交流。每个家长谈一下孩子的表现,以及对学校的期望。也是给新来的三位家长作个介绍。大家畅所欲言,整个气氛是轻松的,愉快的。我们听到的更多是感恩,家长们的自我剖析,追求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父母成长了,孩子才能够更快的成长。
反复看着老师的教育手记,字字句句都体现着老师的用心。[强][强][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让他们充分发挥,老师能够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予以鼓励,对其不足之处予以改进。我们能感受到孩子们学习的快乐,快乐中学习。因材施教才是正真的教育之道。感恩老师,感恩圣贤教育,感恩祖宗父母。
儿子在这一周的住校,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铺,马上回家了,自己整理皮箱。洗过的衣服放到床边。从三楼开始,儿子都是自己提着皮箱,本想着帮他一把,可是看着孩子没有这种需要,我也就没有去帮忙。后来给我们讲述了早跑步的经历,突然才发现儿子脚肿了,不免有些心疼,后悔当时没帮孩子一把提行礼箱。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聊。说这样的上学模式比体制要好很多,感觉他的适应能力还可以。
教育之道及安心之道,把孩子交给圣贤,交给有德之师,父母放心,孩子就会安心。万事开头难,好的感觉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启。路漫漫兮,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