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两天的学习时间很紧凑,看到了万物启蒙之山河稚子的课程成果展示:在壮美的自然界实现万物与天地、与社会、与儿童的对话;回二校“贺兰山”“黄河”等故乡风物课程群成果全方位呈现;全国各地万物启蒙联盟区、校围绕故乡课程分会场展示,另外还有教师学生的课堂真实现场展示,有专家的思想高度的引领报告,其中包括万物启蒙创始人报告、有创新学院创始人报告、《新教育家》编辑的报告、基金会发起人的报告、“谷雨”平台创始人的报告,教育局长报告和两个校长的报告。这些学习内容丰富,全方位立体的呈现了万物启蒙课程的精神内涵。参加会议之后,对于万物启蒙的概念,课程实施,成果展示都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结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不禁让我陷入了思考。
第一,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万物启蒙课程等,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中的一级,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而言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属于课程管理的范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结构中一种课程形态,它在国家课程中与学科课程并列,是国家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课程,属于课程形态的范畴。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办学理念与实际自主设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丰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经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开发过程中,需要运用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理念和技术。
校本课程更加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民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具有一定的严肃性、权威性。
两者的课程来源不同,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同,课程决策的中心不同,学生选择的权利不同,教材呈现的形式不同,课程管理的权限不同。万物启蒙课程最终立足文化上,主要建立在各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属于校本课程范畴。
第二,校本课程要有课程融合思想。课程融合是近两年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之一,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必不可分,面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势在必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源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思想。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四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课程意志,决定着学校从哪里出发,又走向何方。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大多数学校已经考虑了大学科,万物启蒙课程则与家乡风物为载体,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课程的开展,符合国家课程校本化思想。
只有改变才是唯一途径。改变的载体定位在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要有专业的思考,专业的规划设计,专业的实施,专业的评价,专业的管理。科学的筹备是专业化发展意识的体现。要在课程体系、课程情境、课程实施、课程理念、课程管理与保障、课程目标上下功夫。要有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的研发团队。没有团队,没有管理者的协助推进校本课程,一两个老师自己做课程的话,相对艰难。
从课程内容架构上,涉及到植物、建筑、经济、本土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纳入国家三级课程体系,学校要组建课程管理团队,重新编排课程表。
我想,根据我校的地理位置,可以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课程、白杨课程、风筝课程、石油课程、蒙元文化课程等等。将课程多学科融合,向纵深研究,主题融合和常态融合相结合。
第四,组织关于学科融合要进行广泛深入地学习,对于借鉴他校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全学科的备课和教研。
要确立合适的课程目标,不仅关注学科知识,还注意建立新的课程评价。明白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课程,是为孩子们打开视野,调动起孩子的每一个细胞活力与智慧,让孩子们在课程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让每一个生命萌动,生长的课程,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有提高,让学生对社会他人有了主动关心。因为万物有灵,生命有光。
第五,校本课程实施途径:家长学校,校园节日,多彩社团,快乐研学,课堂等。
第六,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开发。可以进行“非文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没有严格的体系化内容标准,课程内容多是非文本内容,校本课程在德育、心理活动和地域文化探寻等方面,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开展。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与实践,总结与评价,是学校基于学生学情的很好的课程校本化表达,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每位老师应该逐步转变观念,确立教育即生活,世界即教材的意识,树立大教育观,要有正确的育人观,在做好学科专业教师的同时,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