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随记(死亡)

朋友圈安静了一个月,近日因身边友人的离世,想了很多关于死亡和临终方面的事。有感想发朋友圈,但不知从何说起,原想放弃,但翻阅自己朋友圈最后一条消息时,发现也是面对死亡而触动的信息,于是有了下面的随想随记。

我们或看重此世,以寿命长度来衡量生命的价值;或轻看此世,羡慕并美化死后的光景。只是,无论是千方百计想要活的更长,或者无法承受生命之痛而选择轻生,都没有意识到死亡并非是终结,而是永恒中的一个节点。我们也没有意识到,今世的生命气息还在的时候,一切都还有可能,而死亡将定格所有,无法更改(后悔也无用)。

地上生命是永恒的序章,长短皆为“客旅寄居”(来11:13)。或长或短,或顺或逆,或年轻力壮或年老衰微,地上的年日,若成为永恒交响曲的一个音符,便已足够。

死别是我们最深的伤痛,惟有抬头仰望超越死亡的应许,方能有治愈与盼望。因着Christ已战胜死亡,终有一天,God要擦去我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启21:4)。故此,我们既承认死亡的现实与痛苦,又以复活的盼望和永恒的视角去回应,在悲伤与盼望之间等候那日的相见。

当身边的朋友因突然离世,未曾留下遗言而使后事发生诸多变端时,再一次提醒我:1、我们都在面向死亡而去的路上,终有一日都会与它会面;2,生命气息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无法决定自己自然死亡的时间和方式,或许可以活到100多岁,或许下一秒就告别此世。为此,在预备死亡的同时,若能早早备好遗嘱、立好年老或重病时的一些事项(如追思礼拜的方式、是否接受插管抢救等等),对我们的儿女与后辈将是极大的祝福!

我们深知亲人离世带来的痛苦,哀伤是我们人性自然的反应。而在至亲至爱离世时,我们的情绪无法压抑,有时也会以愤怒的方式出现。虽然信徒的悲痛与世人不同,但我们不可强求在这样的时刻,他们必须要“有盼望的忧伤”(帖前4:13)和明事理的回应。而对于在分离疼痛中的我们,也不要放任情绪陷入绝望的哀恸中,因我们有“再见”的盼望。若我们能更坚定地持守逝者曾教导的(如继续家庭祷告传统,或参与逝者生前支持的事工),更加追求“尽心爱主”和“爱人如己”,活出“寄居者”的清醒(彼前2:11),相信这是对TA最美的记念。除此之外,其他追思的形式都可有可无,不必太过执着!

死亡揭露生命的暂时性,催人追求“不能朽坏的生命冠冕”(林前9:2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