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与善行之间的遥远距离

人性真的很奇妙,我们有万千的细小心理,也有千万种不同的人性。在探究人性时,千万不要总以自我为观察中心,因为还有不同于己的人性。为人处事时也千万不要以自我为尊,因为还有千千万万个他者的自我。有的人本心善良,但由于觉察力和人生经验的匮乏,善的本源并没有衍伸出更多善的行为和思想,反而制造出乏善和愚蠢的举动。

为什么人心中有善的念头却依然产生不快乃至邪恶呢?有的人性确实有良知和道德的考量,但却不懂得衡量现实,没有从私我走向广大的天地。如果良知不能与现实结合,它们将长期处于两条永不能接近的平行线上,我们会因此站在高位点评现实,产生扭曲的道德观。我们总觉得自己脑袋中的道德和规则是世界运行的标准,任何人和机构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这些想象运行,一切外物若不如此运行便是缺乏正义和良知的。这样想象的结果是,世界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想象而改变,反而是自己的咒骂声变多了。

为什么这种人性容易给他人带来麻烦?因为他们的认知是不完整的,他们只看到了一半的自我,对另一半置身于群体和现实中的自我不自明,对他人和真实的世界也缺乏感知和敬畏。他们只有可怜的自我认可,这导致他们否认他人又缺乏思索之心,进取心的匮乏又使他们进一步固步自封,从而以有限的认知、胸怀和情绪,再结合可耻的高尚感觉,去指点他人和世界。这样的恶性循环使他们便成为麻烦制造者。他们的无知、自大常常使许多事情败坏,但他们对此却缺乏认知,还常采取回避的策略,继续以高高在上的道德感、责任感来指责他人。由于他们始终自认道德,其他人在他们看来便经常背负不道德、不专业的骂名。

空想家的“善良”是可怜又固步自封的。我们的道德、良知绝不是静止的,它们处于运动之中,需要无止无息的求知和判断,否则它们将仅能成全小善、伪善,甚至演变为邪恶。只有阅历越来越丰富,认知越来越全面,且智慧越来越通透,我们的良知和道德才会更加辽阔。良知不是私有化的良知,越高级的良知越能造福他人,越具有公共的属性。因此,我们本心的善良只是一些念头而已,善良、道德的表达和实现却是在实践中才产生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