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咨询工作随笔——“你觉得人生的方向是什么”

ta开口的第一句就是这个问题。

独生子女,父亲是个脾气较为暴躁的人,而母亲显得比较懦弱,父亲常常否认ta的行为,就这么一直生活了很多年,现在是个人民教师,但是ta并不喜欢这个工作。

“不会严厉,但能感觉到他觉得你什么都不行,只能靠他。感觉就是那种只能通过帮助别人来获得自我满足感的人。”

“一直在暗示我,我只能靠他,我会觉得自己是个废物,干什么都不行”

“不敢去尝试,害怕失败”

“所以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是什么,什么都不敢尝试”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动物实验,后续在大学生志愿者身上也验证了这个实验,而这是实验的结论就是“习得性无助”,指个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把“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称为“习得性无助”。

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标,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动力、没有概念、情绪反抗等现象。

他们会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已经设想了失败的结果,对于成功没有任何的概念,不愿意去尝试,即使在他人的帮助下开始了尝试,也会由于消极的情绪而进展缓慢,没有动力将事情继续进行下去。

他们不追求成就感、获得感,往往不能给自己定一个恰当的目标,过程中漫不经心,遇到了困难就会消极,甚至是自暴自弃,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与价值,不指望自己能够成功。

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低,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认知,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事情是成功的,反而是很容易犯错的,因此对于外界的事物都没有什么兴趣,担心自己会麻烦他人,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

他们会降低自己的预期,由于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什么事都做不好,因而倾向于降低自己的预期,制定较低的目标任务,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对于困难较大的任务时,甚至会选择放弃。

他们会给自己一个消极的自我定位,由于长期的认为自己不受欢迎,过度的关注自己所犯下的失误、错误,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失败的人,就是一个“废物”。

如果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认可、肯定,让他们不再感觉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没有价值的,更多的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

做完一件事情后,肯定他们的积极效果,即使失败了,也要引导他们将事情原因的视线从自己转移到整体中来,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淡化他们内心的消极评价。

建立客观的、平衡的自我认知。总结一下自己的特征、特质,分类归纳一下,判断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类型,外向或内向;

合理的判断事情的原因,在从内因角度反思自己的同时,也要发现外界因素的干扰,综合了解内因与外因的因素,不再将失败的原因单纯的归结于自己,改善自己的同时,也要改善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

从每天穿什么衣服等小事做起自己做出决定等途径逐渐建立起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不再“一切随缘”,树立起自己的规划自己生活的习惯,养成生活的仪式感,丰富自己的生活。


回到最开始的的问题“人生的方向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方向,每个人的方向都不同,虽然有很多相同的轨迹,但是轨迹上产生交集的人、事、物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独立选择的能力。

可以选择遵循绝大多数人的的轨迹一样过完自己的人生,也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一点,最主要的,还是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好基本的规划,然后就去尝试,去寻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