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一个多月的忙碌,让人身心疲惫、心情烦躁,趁着调休之际,几个同事不约而同地准备出去走走,几乎未经商量,大家一致同意前往贵州,领略贵黔之地的多彩风情,于是一场早已过了激情年纪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就此开启。说是几人同行,因为年龄差距和志趣不同,除了住宿和用餐在一起之外,整个旅途可以说是我一个人的自由行。
贵阳印象
经过两个小时的飞行,飞机缓缓降落在贵阳龙洞堡机场。虽然是已入深秋时节,但古皖大地还是充满炎热之感。刚出龙洞堡机场,贵阳就让我们感到爽爽的秋意,放眼望去是满眼的山丘沟壑。乘坐接机的中巴前往市区,一路上沿路两边都是山,过了山就是城市,没走几步又是山,走过山后面又是城市,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与山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城中高架纵横交错,隧道山中穿梭,满城随处可见的工地。虽然给人卫生状况堪忧的感觉,但也可看出近年来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大数据产业的支撑,这座城市正在蓬勃发展,充满生机活力。远远望去,贵阳城里高楼林立,不知是楼本身就高,还是因山地起伏看上去而显得高。
大约30分钟的时间,我们乘坐的中巴抵达我们将要入住的酒店。酒店位于贵阳市南明区的一个叫花果园的小区,名为“波西曼假日酒店”。司机师傅将我们在路边放下车,告诉我们直接去38楼酒店前台登记入住即可。下车后,站在城市之中,才真切地感受到贵阳的楼是真的高。经查阅信息才知,我们入住酒店所在的花果园小区号称全世界最大的小区。之前只是在网上看到过世界最大的小区在贵阳,没想到今天我就站在这小区的中央,而且还将在此入住。
花果园小区是由无数个子小区构成,每个子小区都是一个很大的楼盘,分别用英文字母标号,我们入住的波西曼酒店位于T区。据说26个英文字母根本不够用,最后是用什么字母或文字编号,也就没有去深究。小区里的住宅或公寓大都在45层至50层高,据说常住人口有50多万,加上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和游客,小区每天的入住人数超过100万。花果园为开放式小区,像一个小城市,楼下店铺林立,路上车水马龙,交通拥堵状况可想而知。据说贵阳本地人是不住在这里的,在这居住的不是当地拆迁户就是外来人口。整个小区里几乎没有绿化,楼房一栋挨着一栋,加上依山而建的特点,使本来就很高的楼房显得更高,而旁边的商业楼又要比住宅楼高出许多,高耸林立,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当地人戏称花果园是贵阳的“小香港”。
科甲挺秀
我们办好入住手续后,在酒店稍作休息,便前往贵阳最有名的地方,也是贵阳的标志——甲秀楼,一览黔南胜景的风彩。
甲秀楼位于贵阳老城中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因石基形似巨鳌,故又称“万鳌矶石”。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历经几毁几建,距今已有420余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蕴含着这座城市的精华,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是贵阳历史文化的标志。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贵州来了一位好巡抚江东之,上任次年便在南明河上筑堤连接南岸,且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希望贵州“人才辈出”。可惜江东之当年便离任,次年(1599年)遗恨而死,至死也未能见到挺拔俊秀的甲秀楼矗立在南明河上。江东之临别之际,仍心悬甲秀楼,唯恐不能修建完成,因此他特别留下五百金存于府库,希望后继者能够完成。江东之的举动感动了地方绅士和后任巡抚郭子章。郭子章在平定“播州之乱”后,重新动工修建甲秀楼,历经坎坷,终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修建完成。甲秀楼建成之后,贵阳文风愈盛,南明河畔人文荟萃,正如江东之巡抚诗文所预,从此成为贵阳文化的象征。
此后四百多年,甲秀楼历经六次大规模修葺。明天启元年(1621年),甲秀楼焚毁,时任贵州总督朱燮元重建,改名“来凤阁”,后又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时任贵州巡抚田雯再次重建,并复名“甲秀楼”。现存的楼阁是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文革期间,楼危亭毁,1981年按原样重修。
走进甲秀楼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然屹立在桥头的“城南胜迹”牌楼。牌楼前身为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木牌坊,颜以“浮玉桥”三字,解放前还在,后来被拆毁。现在的牌楼为1994年重建,由贵州著名的古建筑家黄浩之设计监造,木石结构,四柱三门七楼式。牌楼下半部分为石质结构,坊檐雕刻精美历史花纹,透着“科甲挺秀”之意,石柱前后有八只“下山狮”,形态各异,虎虎生威。牌楼上半部分为木质结构,七座楼交错重叠,斗拱翘檐,绿瓦覆顶,黄瓦攒脊,横额正中嵌“城南胜迹”四个繁体金字,两侧各有一扇雕花空格窗,大气宏伟,精美华丽,寓意贵阳城南胜景尽在于此。
欲上楼,先过桥,甲秀楼以楼下的浮玉桥连接两岸。穿过“城南胜迹”牌坊,走上浮玉桥,眼前是一座建在桥上的古亭,名曰“涵碧亭”。涵碧亭因桥下涵碧潭而得名,如今因多次清理河床,潭已不复存在。
涵碧亭是巡抚郭子章建浮玉桥时所建,后被拆除,1981年重修甲秀楼时复建。亭为单檐翘角,石柱拱顶,精巧灵秀,亭上镌有“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楹联,系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所题,极擅南明河畔风景之美,景在人眼,人在景中,充满诗情画意。亭子背面也有一副清人桂馥所题“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过秋”楹联,描写南明河畔仿若繁星银河,白玉浮桥、雨后彩虹、长空大雁和如镜秋水融为一体,令人遐想无限。如今站在浮玉桥上,南明河水在桥下萦荡,波光粼粼,河中浅滩白鸟飞翔,仿佛还能看到联中所赋美景。
穿过涵碧亭,矗立在南明河上的便是甲秀楼,楼为三层三檐,四角攒顶,自下而上,层层收紧;楼阁飞甍翘脚,红棂雕窗,石柱抚檐,雕栏环护,远看楼立河上,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
楼立在巨大的石基上,可以从楼前两侧的石阶走近楼阁,石阶外侧的栏杆上各立一个小石狮子,形态各异,横排在楼门前。楼前石阶坎下是一开阔的临水平台,名曰“水月台”,站在平台上可仰望甲秀楼全貌。楼四周绿树掩映,花团锦簇,楼檐翘角上饰小巧玲珑的人物雕塑,似官,似佛、似道,看不清楚,也不知是何寓意。楼阁顶层横额嵌“甲秀楼”三个鎏金大字,系宣统年间广东摄影师谢石琴所书,文革期间散失,后经多方寻找,寻回“秀”、“楼”二字,另据过去的照片,配写“甲”字,按照原样悬挂于阁楼顶层。
走进甲秀楼,四周陈设甲秀楼的历史,收藏众多古代真迹石刻、名家书画,四壁嵌有八块石碑,据说是在1981年重修阁楼时,在底层墙中发现。内容为清时文人留下的诗词文赋,现嵌于楼底层两侧墙壁供人鉴赏。
楼后是一个小平台,四周护以石栏,后墙前立有三块石碑,分别是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江东之的诗文《登甲秀楼》、康熙二十八年贵州巡抚田雯重修甲秀楼时所刻《重修甲秀楼碑记》和1981年贵阳市人民政府重修甲秀楼时所立《重修甲秀楼碑记》。
甲秀楼建成之后,南明河畔人文荟萃,文风鼎盛,无数骚人墨客挥毫泼墨,文人雅士题咏诗赋,不绝如缕。楼外楼内楹联环绕,文息浓厚,人在其中,身无俗气,每副楹联都是一幅美景,都有一个故事,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贵阳翰林刘蕴良所撰长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沼,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崖疆半壁。恰好马矢碉隳,乌蒙箐归,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莫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居牛渚,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矩州,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象岭霞生,螺峰云拥,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莱咫尺,拟邀仙侣话行踪。
上联描写贵州的山川胜景,下联叙述贵州艰难历史,凝结了贵州的空间与时间、地理与历史文化。可惜现在很多游人只知联长,看稀奇,凑热闹,根本读不懂,看不懂,更不知来历。
甲秀楼长联的具体写作时间已无可考,最初只在贵阳文人中流传。民国四年(1915年),刘蕴良投稿给《贵阳日报》,并于当年1月24日刊载在日报“文苑”栏内,题为《甲秀楼楹联》,署名”我真氏刘蕴良稿”。此后,诸多知名楹联爱好者提出种种修改意见,其中以贵阳现代楹联大家向义(字知方)修改最为知名,他将原长联的繁鳌字词、生僻典故删去,将原206字的长联缩减为174字,并于1985年由著名书法家王萼华先生书写,悬挂于甲秀楼后门两侧。
出甲秀楼,经浮玉桥继续向前,桥南岸依山而建的有一个古建筑群,入门门额上书“翠微园”。翠微园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5-1435年),比甲秀楼要早100多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初名为“南庵”,明正德四年(1509年),王阳明来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曾多次来此游历,并留有《南庵次韵二首》,盛赞南庵美景。
历史上翠微园数易其名,明弘治年间《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圣寿寺在治城南门外霁虹桥之东,旧南庵”,时改名万寿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中晚期,巡按贵州监察御史胡琼为祭祀诸葛亮,又将万寿寺改名武侯祠。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1655年),孙可望驻守贵阳,将武侯祠迁至别处,改建为观音寺,供奉观音菩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观音寺又改名水月寺,但仍供奉观音。据《贵州府志》记载:“水月寺即观音寺,在府城南门外南明河上,去甲秀楼数步,前临浮玉桥,桥上有涵碧亭,今圯。寺门有阁曰“拱南”,大殿三楹,殿中有方,有千佛铜塔一座,高可九尺,后有大士殿,旁有澹花空翠园林,内客厅数楹,又有翠微阁三间,骚人墨客题咏颇多。”时任云贵总督阮元题写阁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寺中设甲秀小学,山门、大殿、翠微阁均被拆除或改作他用,园中明代千佛铜塔也下落不明。1990年开始,贵阳市人民政府逐渐修复拱南阁、澹花空翠园林、翠微阁、龙门书院,广植花草树木,后来命名为“翠微园”,甲秀小学也随之迁至翠微园后面。
翠微园前临清潭,后负崇岗,群峰列谳,左右环绕。入园山门为重檐庑殿顶式建筑,灰瓦覆顶,褐色木柱,暗红大门,横额上嵌“翠微园”三字,大门两侧有“半岭通佳气,双桥落彩虹”楹联一副。入门可观园林,由外而内,依山筑台,逐层上升;左侧水上廊桥,曲折通幽,往前连翠微阁;右侧假山叠翠,逶迤而上,上接龙门书院;四周围以长廊花墙,树木交荫,生机盎然;园内草木竹石,错置杂陈,清幽儒雅。
沿石阶而上既是庄严挺拔的拱南阁,阁为重檐歇山顶,四周带回廊,是孙可望据黔七年期间留下的唯一痕迹,至今屋顶大梁上还保留“永历已末孟秋月吉旦”字样。阁内为陈列馆,入堂正中挂孙可望率军征战挂画,室内陈列孙可望据黔时期的历史、战争、武器及生活器具。
拱南阁右侧园门上书“澹花空翠”,园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奇石,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就立在园内。翠微阁为面阔三间二层,重檐歇山卷棚顶,穿斗式木质结构,临水而立,素有“半面山楼,半面水楼”之誉,灵秀飘逸,富有诗意,1994年被辟为萧娴女士书法展览馆至今。拱南阁东侧园门上书“龙门书院”,寓意“鱼跃龙门”,书院依山而建,前有桂芳亭,亭下是假山盆景,层叠交错。
拱南阁门前石阶上嵌有一块丹陛石,不在意的话就会当其是一块普通石雕一扫而过,注意观察便会发现其中深意。丹陛石上刻“二龙戏珠”浮雕。依据中国古代建筑形制,这是皇家才有的东西,怎么会在这山高偏远的贵阳出现,让人无不产生好奇。追溯历史发现,拱南阁原是孙可望企图取代南明永历皇帝,在这远离皇权的蛮夷之地,为自己建造的“皇宫”。“拱南”与“拱北”相对,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地上的臣民朝皇帝,拥戴皇帝古代叫“拱北”,孙可望想篡夺皇位号召“拱南”,为自己修建的“皇宫”自然也就取名“拱南阁”。
从翠微园出来,本打算继续往前,从前方的桥过南明河去北岸,不巧正赶上甲秀小学放学,往前的路被学生及接学生放学的家长、车辆堵得水泄不通,我们只得又折返从原路回去。站在南明河北岸,回望甲秀楼,古典的亭台楼阁倒映在河面,浮玉桥穿楼而过,连接两岸。由于两岸地势高低不同,建筑师巧妙地把南岸桥洞建的又高又大,北岸桥洞做的又巧又小,桥面不在一个平面上,又以白石作为主体材料,远观犹如玉带浮波,故名“浮玉桥”。远观甲秀楼,浮玉桥贯通两岸,如白龙卧波,玉带流水,桥上有甲秀楼、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北有“城南胜迹”牌楼,桥南有翠微园,遥相呼应,景色隽秀,文气汇聚,历史长流。
入夜时分再过南明河,甲秀楼华灯初上,灯光璀璨,倒映水中,微波荡漾,水中楼,镜中景,恍若天宫瑶池。
老街味道
站在翠微园前,远望南明河对岸的贵阳老城,沿河一排的老房子,还能依稀看到贵阳曾经的容颜。走到河北岸,沿街老房子的店面如今都装修一新,多是卖衣服、烟酒、茶叶、五金的小店或是超市,与其他城市普通街道并无太大差别,也许正应了那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吧,于是我们继续往前,右转进入文昌南路。
文昌南路不同于南明河畔的西湖路,其路依山而建,缓坡而上,体现出山城的独有特点。道路两边的房屋与道路之间的落差,都用石块砌了台阶,一层一层一直随着道路向前延伸。青石的阶面上经过岁月磨砺,已经油黑发亮,印上了历史的印记。道路两旁的小巷则一路石阶而上,房子就建在山坡上。走在石阶上的老人那轻盈的步伐,告诉我们他们早已习惯了石阶上的生活。沿街的店面也与南明河畔的西湖路不同,从中还可看到老贵阳城的影子。不大且陈旧的店面里,有经营酸汤鱼、肠旺面、牛肉粉的当地小吃店,有出售青岩猪蹄、豆腐圆子等特色小吃的摊位,偶尔还会遇到身穿民族服饰挑担叫卖当地水果糕点的老人。有些水果我们不认识,自然也叫不出名字,停下来蹲在老人的担子前,想问问水果的名字和价格,又想向他们了解一些关于老贵阳的历史和故事,可惜他们讲的话我们听不懂,只能笑着买两个不知名的水果,既是为了减轻老人的负担,也是为了尝一下新鲜。
继续往北行走,一处高架桥下有一个很大的集贸市场,古色古味又破败陈旧。走进市场里是琳琅满目的古玩字画、纸币铜钱、花鸟宠物和当地特产。店面都不大,顾客也寥寥,秩序混乱、灯光昏暗、卫生堪忧,可见里面的生意并不景气,市场也疏于管理,留下来的可能都是在这经营多年的老贵阳人。不变的人生,使他们早已被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抛弃在历史的尘埃里。现在在市场里所能看到的,可能只剩下老贵阳曾经的市井风貌,以及被时代淘汰的无奈和一份坚守的不易。
再往北走就是贵阳老城里的文昌阁,文昌南路就是以文昌阁而命名。由于当时不知道文昌阁的具体位置,所以我们也没有继续往前,去一睹它的真容。想来也是遗憾,后来查询地图才知,我们当时走到的万东集贸市场到文昌阁不过一个路口500米的距离,步行过去也仅需五六分钟的时间,但是由于楼房的阻挡,未能看见文昌阁就在前方,就这样遗憾地与这座古代阁楼迎面错过。
从万东集贸市场里出来后,让人不自觉的感到有一丝莫名的感伤,带着贵阳城里绵绵的细雨,去触摸老城那久远的过去。此时已是日暮时分,老城街道上华灯初上,灯火阑珊。晚上我们商定去“二七路小吃街”寻找老贵阳的味道。通过导航查询,二七路离我们不到三公里的路程,于是我们决定顺着老城的街道步行前去。走到南明河畔甲秀楼广场转盘,这里曾是贵阳城的南门,现在路边还立有南门遗址碑记。文昌南路、富水南路、中华南路、阳明路、新华路五条道路在此交汇,道路极其复杂。我们迷了方向,导航也跟着打转,把我们带错了地方,最终还是不得不打车才到了小吃街。
小吃街位于南明区解放路与沙冲路交处,入口处立有“二七路小吃街”的朱红门楼,注明为“夜宵广场”,左边是贵阳最早的商业综合体——鸿通城购物中心,右边是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一边是繁华,一边是历史,小吃街位于中间,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商业步行小吃街,以经营各色烧烤、油炸、烤鱼、臭豆腐、铁板烧为主,备受年轻顾客的追捧。我们是来寻找晚餐,又不属于年轻人的行列,二七路小吃街虽然美食丰盛,却不适合此刻的我们,倒是小吃街背后老房子里开的小吃店更能吸引我。青砖灰瓦里汇集了贵州六市三州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贵阳肠旺面、花溪牛肉粉、青岩卤猪蹄、恋爱豆腐果、雷家豆腐圆子、老凯里酸汤鱼,更具旧时贵阳的味道。最终我们离开二七路小吃街,在对面解放路上的一家老凯里酸汤鱼,享受了来贵州的第一顿当地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