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朋友圈和公众号被读书日刷屏了,连《哈佛商业评论》也来凑读书的热闹,亚马逊和当当这两家卖书起家的电商在搞大促卖书,顺便清库存,往年的读书日不记得有这么兴师动众,经常是到了那天宣布然后被淹没,现在这波阅读潮伴着去年兴起的知识风口使传统的兴趣活动重新燃起。联合国把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寓意深刻,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忌日是这天,丘吉尔曾说“即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土地好抢,但人文精神难以培养,所以500多年前的莎士比亚直到现在仍然被传阅和歌颂,文学地位依旧让世人高山仰止。
《新周刊》这期主题是“阅读是性感的”,主笔孙琳琳在《阅读是生命的化妆》写道“你去旅行,在巴黎逛卢浮宫,在伦敦逛大英博物馆在五大洲看名胜古迹。你的耳能听到的,只是导游的仓促介绍;你的眼能看到的,只是标签上的介绍文字,你对它们的前世今生都说不出口;你的脑中如同白纸——如果之前你不曾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学、地理知识。在发完朋友圈之后,附着在那个地方的光环就会像打过的酱油一样,从此与你没有半毛钱关系。”这让我想起半年前去看的蓬皮杜艺术展,71幅画,每个时代选一到两位作家的作品,我看着这些作品并没有感受到它们传递给我那个时代的艺术和精神,对于那些平面二维色彩和线条组成的画及装置,我只能感受到一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气息,但无法感知它们在艺术史上的真正光芒,我对自己说要回去看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看完后再去看艺术展,可一直拖到现在不曾翻一页,没时间看书只是借口,如果有时间看朋友圈就有时间阅读,有时间看剧就有时间阅读,深度阅读,才能保持对这个知识焦虑时代的独立思考。拿出那厚厚688页的《艺术的故事》,每天工作累了翻两页,我想这是很性感的事。
莎士比亚说:“书籍若不常翻阅,则等于木片”,现代社会早已不需要柴火,污染环境污染空气,每本好书,都被赋予了作者的一部分生命,老巴的《人间喜剧》,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通过阅读,让书籍拥有生命,让作者的一部分生命融入你的世界里,拼凑出一个更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