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与党争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朋党之祸最为严重者,属宋朝与明朝为甚。党争几乎在各个朝代都有发生过,例如,晚唐的“牛李党争”、宋末的“新旧党争”以及晚明的“东林党争”。可以说,它的产生是官僚政治体制的巨大漏洞,而与此同时,科举制的产生为党争创造了政治环境。科举制为士大夫们开辟了一条参政之路,而这条路尽是朋党的影子。

朋党形成的三种关系,即同乡关系、同年关系及师生关系,他们利用诸多关系来形成牢不可破的政治同盟,以此来达成他们的某种利益。

在朋党的基础上,党争出现了。而它的产生,则让整个官场都充斥着党同伐异的悲剧气息。党争的导火索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因为政见不同而产生矛盾(诸如北宋末年的“新旧党争”,新党支持变法,旧党反对变法,对变法的争执成为党政的焦点;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也是因为牛、李两党对藩镇、科举等问题有不同看法,由此引发党争);其另一种是即得利益者与执政者,两者之间的矛盾(诸如明代末期的东林党争),其延续时间之长,破坏力之大也是前所未有。

那么有人会问?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党争的局面?

形成党争局面的原因是多种的:

首先,是士大夫阶层的日益膨胀,导致阶级内部集团的重组,而这一现象的发生为党争提供了契机。

其次,士大夫们的特性“文人相轻”,这一特性使这一阶层始终是文官政治的核心,因为它是巩固王朝统治的需要。

最后是科举制的产生,它的最终完善使得它成为滋养党争的温床,可以这样说,科举制度是“党争”局面形成的重要源头。无论科举制还是党争,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科举制没有党争,就不能称之为科举;党争没有科举制,那党争不复存在。

在科举制与党争之间,有一定的相同点,那就是士大夫。顾名思义,士大夫之争是对科举制选官的再一次重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游戏找朋友(复习声母与复韵母相拼) 前鼻韵母an 感受an的发音 四个声调指读说一句话 游戏:它怎么读? 游戏:我...
    园丁的园阅读 3,916评论 0 0
  • 自从我给小朋友请阿姨开始,阿姨就换了无数个,我就只想问一句:大姐们,你们是猴子派来折磨我的吧! 先说第一个,当时是...
    周舟_2983阅读 803评论 0 0
  • 前两天办了健身房的会员卡,要7480,好贵好贵,不过以后中午就能去游泳了,还是挺开心的。 明天要去团建,有真人CS...
    三进阶乘阅读 76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