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掠影2

按照张君计划的方案,我们从虹霓村出发往棋子山去。车沿一条小柏油路,不多久就从虹梯关路过,右手路边有一截低矮的蓝白相间的伪城墙墙体,似乎告诉我们这是虹梯关的所在,我们不为所动,没有驻车观看。

穿过一条隧道,进入峡谷,我们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画卷---《春山抱雪》。青松翠柏,黛色山峦上点缀一些粉桃白杏,恰似春山点点残雪。“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这是吴均在《与朱元思书》描写富春江两岸的山势形貌,而我们仿佛也在江中逆流而上看到相同的景色,只是此时我们正以车代舟,江面变成了黑色的柏油马路。两侧都是悬崖壁立,头顶一线蓝天,山顶上的树木直指天空,山高春晚,在我们来的太行山东麓,各色山花都已经凋谢,绿叶陆续爬上枝头,而这里山桃花才刚刚开放,有些还只是花骨朵。山脊这些树只有枝干,高矮相近,排列有序,马君说这些树远远看真像人的头发,尤其像板寸。峰回路转,前方迎面出现一座山坡,眼前的颜色一下子丰富许多了,褐色山体,灰色枯草,粉色桃花,绿色松柏,黄色连翘,近处的梯田里,有几株嫩黄的油菜花。满山遍野都是这样的景致,美不胜收。“胸中自有丘壑,俗事不过浮云”,我们索性找到个山坳拐进去,下了车爬上山坡,与太行春山来个近距离接触。

车过虹梯关村,拐上了著名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红黄蓝三色相间的分道线,十分鲜明。路上人车稀少,张君分析可能是这边的人午后才上坟祭祖。经过许多村落,多有“党参之乡”、“中药基地”等等标牌,后来查资料,这里位于上党腹地,自古就是著名的党参产地。山路逐渐平缓,逐渐出现了黄土峁子、黄土山梁,这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偶尔还可以看见废弃的窑洞。

忽然看见前方右侧高上出现了一群古建,这是我们计划外的站点。高耸的柏树甬道上方有一座巍峨的牌坊,遂停下来看看。山门外是一座三开四柱重檐式牌楼,主体为木制,柱子是红色的砂岩,外侧的柱子有同样材质的石狮守护,外部已明显风化。牌坊采用典型的榫卯结构,斗拱交叠,雕刻精美,上面的油彩已斑驳散落,露出木质的本色。顶部是鲜艳的琉璃瓦和各色脊兽,显然是近代重修而成。牌坊过去就是红色的山门,二层悬山式形制,一层中央开有大门,两侧各有一座角楼,高出中央部分。门口悬有一块黑匾,上书“真泽宫”三个金字。其下有一块小铜牌“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门口两侧有两根木制石础立柱,挂着一幅对联“看松岭云开顿参万象,当仙台风起欲上九霄”,气势雄阔。再外侧的红砖立柱上还有一幅对联“群峰揖下未因宫小不称圣,一水流东纵使舟无仍渡人”,颇显豪气。门口东侧墙上还有一方黑色石板,上有真泽宫的简介。

除了我们没有别的游客,也没有人看门,只见一两个类似打杂的人,拖着一两个柏树枝往门外拉。院内有几进殿宇,依次升高,左右两侧有厢房一类的配殿,各个建筑均为红墙碧瓦、琉璃瓦顶,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我以为最惊艳的是第二进院两侧的钟鼓楼,巍峨高耸,翘角飞舞,颇有唐代建筑之风韵。它们的高度均超过院内的主殿。我和瑞从来没有见过类似形制,围着它们转了又转,拍了又拍。三分之二是砖砌,往上三分之一是木制。三层白色条石做地基,红色的砖砌起来的一方瘦高的方形楼体,正面开有一上一下拱券式门窗,砖楼上边二层间以木制隔栅为窗,有四根红色木柱,撑起一架巨型飞檐。檐牙高卓,弧线凌空,飞檐伸展范围超出砖楼,好似一个红脸大汉戴上了一顶四角帽。四檐下悬有风铃,山风吹来,坎坎铛铛,给人一种轻灵又肃穆的感受。

抗战时期,这里是抗大一分校所在地,山门内两侧墙壁上陈列着几十名我军将帅的照片,朱总彭总领衔。院里还有遗留下来的石碾子等用具。东侧厢房外有一块牌匾,系统介绍了真泽宫的历史变迁。我们知道了它始建于唐末,历代均有修葺。在明万历年间,原建筑被水冲毁,现存的建筑都是从河对岸迁建而来。只有正殿是元代结构,其余均是明清时期修建,尤其是多处建筑的琉璃瓦顶是清康熙年间重修,所以有些建筑的顶部看起来比主体要新一些。

真泽宫2006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位于山西省壶关县。俗称奶奶庙、二仙庙,是一座道家的庙宇。我们偶然路过此地,没有错过上佳文物,真是意外之喜,由此可见山西文化遗产之丰富、之寻常、之淡定。正印证了那句话“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