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融通笔记)
1.从西点军校招生可见我们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我的转述:
1.最终目标:理性思维+专业技能
2.具体方式:终身学习+广泛学习
3.重点方面:品德、智识、体能、领导力
4.必备技能:沟通能力+表达能力
5.评价标准:成绩硬要求+口碑软指标(推荐制)
我的评论:由此可见,1.西点军校招人和育人首先是选合格的可塑之人,再培养成健全的有用之人,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通识比具体的专识重要;2.学习,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尤其是当下知识增量那么多,而求知环境又如此友好,逆袭别人和被人逆袭都不是梦;3.发展,从来都是分工和协作推动的,这点又被万物互联所放大,与人沟通和顺畅表达的能力更加重要;4.评价一个人,就像评价一届政府,既要看gdp之类的硬数据,又要看居民幸福指数这样的软指标。
2.究竟什么东西在决定价格?
我的评论:貌似,成本贵自然价格贵,可是,别人凭什么要买?哪怕低于成本价,也可能无人问津,对别人来说反而是累赘,比如现在那么多公众号,作者可能花了一整天写作,这个成本对他来说够高了,可我们就是不感兴趣。
那到底决定价格的是什么?就像买东西,总是供不应求的东西最贵。那么,人如何提高价值,就是让自己的能力供不应求,自己能干的事供不应求。就此,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事费力不讨好,因为那些事别人不需要,就像那些公众号。
进一步讲,怎样更好地提高自己价值?有没有发现,有些事是自己确实需要的,但别人不一定需要,那能不能把自己和别人的需要很好地结合呢?比如,我要学习,别人也要学习,那我能不能通过总结每日读书笔记或是转述每日读书心得,既满足自己又满足他人所需?
再进一步讲,能不能把这个世界最需要的当成自己最需要的去做呢?比如,这个世界当下最需要与大量机器智能打交道的人才,这个需求能不能立即成为我的需求——成为他,并由我去满足——教别人或帮助别人与机器智能打交道。
再再进一步讲,既然我选择了要走上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我是谁就不是我能任性为之的,我是谁应该交给这个世界的需求来决定,基于当下自身的客观评估,充分考虑最急需以及需求量最大的领域,做出理性科学的选择。
3.“好生意如果旱涝保收的话,当人们逐渐了解之后,好生意就不再是好生意了。”这句话怎么理解?
知识要点:如果从成本的角度定义盈利和亏损,则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都是意外,都是刹那间完成的。一旦出现盈利或亏损,就要重新评估资源。资源未来使用的成本,就在新的评估水平上进行计算。
我的评论:“一旦出现盈利或亏损,我们就重新评估资源。”实质就是人必须根据最新情况调整认知理性决策,而非被过去的成本绑定。
关于“好生意如果旱涝保收的话,当人们逐渐了解之后,好生意就不再是好生意了。”在没学今天内容之前,我认为是好生意会导致更多人进入该领域,竞争者众,好生意也就不是好生意了。
用今天的知识解释,就是好生意逐步被人们了解的过程,即为这门生意资源使用成本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好生意逐步变成一般生意的过程。
4.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有英雄?
我的评论:创新确实很难,但难的同时说不定又莫名简单呢。
正因为前人已封神、如今还处处受限制,一旦突破,则是更杰出的成就。
米开朗基罗手下的大卫像,最初乃一块劣石,没人看好,要成就为伟大的作品,只有另辟蹊径,激发创新。在限制和约束之下,方显英雄本色。
这周隔壁吴伯凡老师讲到:Google自我要求不能靠干扰搜索排序去盈利,方发明通过搜集用户习惯而精准定制广告;王煜全老师讲到,手机行业都应该反思通讯优先还有没有必要。
就此可见,办法总比困难多,普通人止步于困难,扯蛋户制造困难,牛逼人者解决困难。
5.有关K策略与R策略。前者就是只做头部爆款,比如苹果;后者则是全产业链铺开,比如小米,两种策略各有优势。那两种策略可以组合吗?
我的评论:我觉得还是可以组合的,像苹果这种很有“K”味道的企业感觉很少,可以把小米看成至今仍在各个领域尝试制造爆款的企业,哪怕手机行业,也企图通过mix主打黑科技来占据头部。再看华为手机,就有点结合的味道,既有高端主打性能的mate系列、商务的p系列,又有中端主打青春的荣耀、黑科技的magic,以及手环、手表这些外设,但它的摊子铺得又不像小米那样开——什么风扇、净化器、净水器、平衡车……都有!
企业到底该怎么办?就像如今的80后,在生不生二胎上,是很纠结的,不生,图个轻松和优生优育,但又害怕老了孤单以及出什么意外;生了,家中添丁其乐融融自然好,但自己受累还可能拉低了后代素质。
感觉选择结合还是更好,选择K策略,一旦遇到某个领域的科技突破,容易突然死亡;选择R策略,逐步被用户淡忘,也就是苟延残喘缓慢死亡;或许,最好还是结合起来,既有头部保持足够的盈利,又有尾部孕育下一个头部。
6.史蒂芬•平克说—— “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这就是知识管理输出,方式有: 内容、技能和判断。
我的评论:过去我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管理”,便于查阅调用,没想到所有“管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把“知识”管理得再美观、工整都没用,必须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够“外化”呈现出知识,才算是合格的知识管理。
去年,我认识到,人生,其实就是复盘和复利。每日复盘,积累复利,超级个体,指日可期。
为什么复盘是好方式?因为复盘者至少比不复盘的人高了几个维度:1.复习固化的维度;2.总结分析的维度;3.反思自身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