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中了一款面膜,浏览不过十分钟就打算付款,正在付款的那个小圈圈转了不过两秒,显示付款失败。
WHAT?明明我是用唯一的那张银行卡来付款,怎么可能连一百块都没有。我慌忙打开堆积如山的信息,翻出了银行发来的提示短信,一点儿也没错,我真的没钱了。
从毕业以来,我一直坚定地维持着即使下个月不发工资也不会饿死的经济状态,然而就在几个月前,我搬了一次家,外加出门旅行一次,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到了不准时发工资就会银行卡无分文,甚至是出了一丁点意料之外的事情——哪怕是买面膜这样的小事——就得找朋友进行“资金周转”。
有一小段时间,曾坚决不打算接触信用卡的我竟然问了好几个信用卡的拥趸,考虑自己要不要去办张信用卡,不过当时也不断地用之前的理论经验告诫自己:万一没及时还上,岂不是会利滚利!最后才作罢。
就在付款不成功的那天晚上,朋友真心想探刺我究竟有多少存款。
我双手抹了一把脸,告诉了她上午发生的那件事情,换回了她忧心忡忡看着我的眼神:勺子,我觉得你真的应该好好考虑存钱这件事情了。
话虽如此,我也曾在脑海中设想过要好好存钱这一件事,但是理论上就行不通。
存钱关键在于两件事,开源和节流。相对来说,开源这件事情没那么困难,可能是我实在太懒惰,说得好听一点,“我对金钱没什么概念”,所以此法暂时没有实施起来。再说节流,我除了爱吃水果和肉,对于衣服和鞋子这类烧钱的东西并没有太多的欲望,虽然也免不了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也会有意识地去避免不必要的花费。如此说来,能够节流的地方实在是太少。
虽然自己过惯了不用金钱约束自己的生活,觉得没有一丁点儿积蓄也不妨碍自己快乐,可是我突然想起了男神的那一张脸,若是我问他:“难道我真的应该考虑存钱了吗?”我想他肯定会冷静地对我说:你是该存点钱了。
(二)
说起我的金钱观,恐怕得追溯到中学时代。
我从初中开始寄宿,一开始老爸每个星期都会顺便去学校给我送50元钱,可是学校的花费除了吃饭就只剩下一个屁大点儿的小商店,等周末好不容易能够出个校门,也没意识到可以买点牛奶什么的补品。
虽然那时候的我还没有存钱的意识,但是知道家庭经济不宽裕,老妈还经常以我不花钱为傲,所以买东西总是三思而后行,或者说,总是捡着便宜的东西买。
后来老爸觉得每个星期找我很麻烦,所以开 始一次给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同学们差不多也是这种状态。这样一来,我就有比较大的对钱财的支配自由,也由此渐渐形成前期的花钱观。
大概是沿袭了老妈节约的“优良传统”,加上自己年长了一些,意识到了家庭经济窘迫的严重性,而父母天天在我耳边念叨家里特别穷,我务必要学会体谅他们挣钱不容易,我便以一种自我奉献的精神开始了一段漫长的省钱的道路。
现在回想起中学的那些时光,在金钱这方面,真的可以用心酸二字来形容。
可能是自己成熟得早,也不知从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家庭上的经济压力,我试图通过省钱来缓解家庭的窘困。
得益于学校规定学生每天都得穿校服,我极少买新衣服,鞋子也总是穿很便宜的,穿破了洞也继续穿,甚至连鞋子进水了也不买新的,只想着每天都不要下雨才好。甚至为了省下几块钱一顿的饭钱,也是为了减肥——其实那时候不到80斤,但觉得自己很胖,我会趁着周末去超市买一袋面包,每天晚餐都只吃一块小面包。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爸以为我喜欢吃辣椒,他有一次给我送来了一大碗用油炸好的辣椒粉,问题是由于里面放的油很少,辣椒粉甚至粘不到一起。也不知是哪来的勇气,我当时竟然用面包粘着辣椒粉吃了一个星期,为此省下来不少钱。
现在想来,我为何在上初中的时候就成了一个“痘妹”,与自己的饮食不无关系,后来痘痘一直没好,后悔莫及。
超级节省的习惯持续了好几年,那几年越长大越痛苦,经常想着为何爸妈不努力挣钱,非要我如此攒钱来缓解家庭经济状况。也曾和父母就经济问题讨论过太多次,但根本没办法让他们承认,我想尽各种办法省钱并不是值得夸耀的美德,而家里缺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件事情想太多,弄得我心力交瘁,直到某一天竟然被我想通了——其实我一个月不过几百块,无论我如何省钱,家里的经济情况根本改善不了,最主要的不是靠我节流,而是靠大人们开源,但是他们不愿意,那我也真的没必要因此折磨自己。
那时候我大概是高二,其实之前的每个月也攒了不少钱,但我都会告诉父母说自己还有钱,下个月不需要给生活费,他们从不问钱是如何攒下的,就理所当然地不给了。
从此之后,我虽然没有死命花钱,但是每个月会雷打不动地朝父母要足够的生活费,他们有时候会说我花钱怎么那么快,我也不理——无论你们如何哭穷,我那部分钱绝不能少。
因为学业压力大,没时间和精力买什么东西,高三的那些生活费都被我偷偷攒下了,在当时甚至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三个多月的生活费。
(三)
虽然还是攒了钱,不过因为观念的改变,可以说我又发展到了省钱的另一个极端——无论我如何省钱也改变不了家里的状态,反正我也不至于让家里雪上加霜,不如多花点钱,我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延续至今的后期花钱观。
也正是有着如此放浪形骸的观念,当我高中毕业从小县城来到了城市之后,看到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而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脑海中只有三个字“买买买”。
比如由于县城里最好的几家店就是当时比较火的青少年品牌,什么以纯,森马——连美邦都没有,所以看到城市街头满大街的以纯森马和美邦,简直看花了眼。
想自己上高中必须得攒下小半个月的生活费,才能买到一件普通的这些牌子的衣服,所以一进大学,看到这些品牌店时不时还能搞得活动,简直和过年一样,每一次去店里都会买好几件衣服,并且会安慰自己:大不了以后都不买了。
事实上,那时候的眼光真是太差劲了,白花了那么多银子,买到的大概只是高中时候没被满足的对漂亮衣服的追逐。
之后慢慢地改变了对衣物方面的追求——主要是经济和眼光都跟不上,但是对于金钱的心态放得超级平和,每当自己为了一些小钱在心里算计:这个东西很想要,但有点小贵。我都会狠狠告诫自己,现在不买,以后买了也不想要了,倒不如早买早用!
不过整体而言,我花钱最多的地方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体验。比如说,去一家没去过的餐厅,突然好想去看的一部电影,去心仪的地方旅行,之前从去过酒吧和游乐城,单纯地觉得某样小物件真的很实用或者想收藏,没听过现场音乐会,没参加狂欢音乐节,也没有去看过高大上的舞剧……我喜欢什么,如果花钱就能去,那就不要为了吝惜钱,因为钱可以以后挣,而没体验过的美好会变成遗憾。
不得不说,因为金钱观的改变,虽然我一直算不上有钱花,但是这几年不再把家庭的经济问题压在自己的身上,过得很快乐。并且,即使遇上经济紧张的时候,我也不会倒回从前,一度只知道省省省,而是在保证生活质量和自己始终开心的前提下,省去一部分不必要的开支。
而如今,貌似又到了金钱观念受到挑战的时刻,这样一回溯过去,内心的答案其实呼之欲出,那就是节省开支是可行的一条路,但是真没必要对自己太刻薄,否则再年长一些,我肯定会心疼如今的自己,就害怕自己为了,说重要很重要,说不重要也没关系的一点点金钱,而让自己活得很不开心,直接影响了我生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