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忘记什么时候向往远方了。小时候,远方就是长大,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中学时,远方就窗外,不清楚要去哪里,但总之不在窗内;大学时,远方是天涯,是海角,是每个不同终点的火车票,只要在奔波,脚下的行程就是远方;后来,远方是不断的得到与失去,每每来到所向往的远方,却不断留恋起另一个境地。再后来,远方只是一个个的虚空大梦,看着车流来来往往,却已没有了追逐的方向与勇气,远方只是成了一个想去却不能再去的地方。
OK!软文写完了,看看就好,就此忘掉看下面吧!
其实,当中学时读过那篇关于年轻之于远方的文章时,似乎这个远方的种子就不停在生根发芽。那时并不知为何而读书,但当心里有这个东西在乱跳的时候,我就开始努力学习,想看看远方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才有了,初中入学成绩中下游,中考考重点的经历。毕竟在那时,只有考学,才能让你拥有一个奔向远方的有力阶梯。
记得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时候,父亲因为临时有事离不开身,但我毅然的决定要走,母亲不知道,父亲怄不过我,我就随着同行的一对父女上路了。等到大学报道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家乡——一座在半个中国之外的大学,当然也是一个人。我始终觉得,既然自己选择了远方,就要自己走下去。这个,和任何人都无关。
大学时,去过很多地方。实习的时候,在所有多备选地区中,特意选择了最远的实习地点——厦门。工作后,经济条件的允许,还出过国。其实我也知道,我的这些行程算不得精彩绝伦,由于我观念比较保守,这些在别人眼中算不得突破的行为,在我这里也算得上突破。
然而,一个城市的内涵,不是一段观光就能理解的,只有在那里认真的生活过一段时间,才有可能了解那个城市的内在。如果这样算来,我能了解到城市,也就屈指可数了——北京零零散散11年,南昌4年,厦门3个月。再短的时间就只能算是游玩了。
但是,现在总结这些还为时过早。关于远方,仅仅是在心中有个对于未来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去过的地方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感觉自己接触的远方越来越少。因为之前只是为了满足去过城市的数量,而忽略了远方的其他东西。关于远方,不仅是光鲜的城市,还有保存这座城市人文的郊区;不仅是高档的商铺,还有街区里的地摊;不仅是这里的现在,还有这里的过去,以及那些可知和不可知的未来。
关于远方,远远不止于此,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我只是还未知晓罢了。然而我已经27岁,感觉已经过了冲动的年纪了,应该做一些这个年纪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其实现在的我是有些纠结的。那些远方,那些梦想,那些我曾努力追寻的东西,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渐渐陨灭,只是心中的草原,还有一个火种,在倔强的燃烧着。